简评:理财规模增长动能或下降

王海波/许艳/万筱越 2024-07-11 20:30:24
机构研报 2024-07-11 20:30:24 阅读

  理财规模增长动能或下降

      一、理财与信托合作或逐步规范

      2020 年开始资金信托相关监管文件中明确规定要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净值化转型和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鼓励使用市值法计量是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2021 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能够使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产品仅有封闭式产品投资的满足一定条件的资产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我们认为通过信托产品使用平滑机制或对于没有活跃成交的私募债券使用最后成交价计量可能存在一定偏离公允价值违背资管新规要求的风险。主要涉及两份文件内容《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具体来看2020 年5 月,原银监会发布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1,在原银监会部门负责人就《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2中,相关负责人指出因考虑到资金信托出现为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套利提供便利、尽职管理不当引发赔付压力、违规多层嵌套、与同类资管业务监管规则不一等问题,原银保监会对照资管新规要求,研究起草了《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信托公司应当做到每只资金信托单独设立、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清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但此后并未发布正式稿。

      2023 年3 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3,该通知对标资管新规,将信托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其中资产服务类信托不得与资管新规相冲突,不得通过专户理财的形式出现“多层嵌套、变相加杠杆、会计估值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等情形”,而资产管理信托适用于资管新规,且应当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方式开展资产管理信托。在原银保监会负责人就此的答记者问中4,指出该通知起草的原则包括“严防不当利用信托机制灵活性变相开展违规业务,信托公司要在穿透基础上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信托业务进行分类。”该通知自2023 年6 月生效,设置3 年过渡期以确保平稳过渡。

      理财持有集合资金信托规模有多少?从理财重仓资产占比来看,集合类资金信托占比出现明显上升是从2023 年开始的,由此前的不到5%,开始逐步上升至2024 年一季度的11%。我们分别从理财重仓和信托持仓债券两个角度来进行粗略估算,其中理财重仓集合信托数据应为理财整体持仓信托资管产品的上限,因为理财持仓单支信托资管产品的规模整体较大,往往较为容易进入到前十大重仓资产里面,所以按照重仓比例可能会有一定的高估。我们按照全市场理财披露数据来看,我们估算的规模大概在3 万亿元左右。

      随着监管的完善,下半年理财规模增速可能放缓,理财投资方面结构上或会加大直接投资中短端信用债和基金的力度。

      我们认为净值稳定回报稳定增长一直是理财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财在投资端重要考量的因素。如果后续通过信托稳定平滑净值波动这一途径受限,我们认为理财的规模增长或受到估值收益率下行、净值波动加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债市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在投资端,我们认为当前这部分持仓信托在未来或将转化成理财直接投资或是其他净值型的资管产品,结构上可能会利好中短久期的信用债。

      二、银行存量理财或逐步压降

      银行存量理财压降或逐步有序压降。针对哪些机构可以发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5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所以未来银行存量理财或面临压降。由于目前所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均设立理财子公司,且存量理财规模较小。所以需要压降的银行理财规模基本来自城农商  行和外资行,其中又以前者为主。

      我们估算银行压降压力较小。据2021 年理财半年报披露,城农商行及外资银行的理财存量规模约4.92 万亿元,据目前已设立理财子的9 家城农商行2021 年半年报披露,上述银行同期末理财存量规模约2.3 万亿元。扣除此部分之后,目前未设立理财子的城农商行及外资银行的理财存量规模约2.62 万亿元。考虑2021 年8 月理财规模较6 月增长10.4%,假设前述目前未设立理财子的城农商行及外资银行的理财规模增速与全市场一致,则2021 年8 月末存量理财规模约2.89 万亿元,较2024 年7 月5 日的3.12 万亿元低0.23 万亿元。如果没有新增理财子公司设立,那么仍有2.89 万亿元或将清零,不过如下文所述,实际需压降规模要小于此金额,压力不大。从目前银行存续的理财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是定开型和封闭式产品,占比分别为45%和28%,其中在年内进入开放期或者到期的占比分别为80%和55%,整体压降的压力不大。

      但我们认为实际压降规模或小于目前存续规模。主要来自三方面影响:1、对于已经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我们认为其存续理财规模或可以直接转到理财公司,这部分主要涉及国有大行、股份行和部分城商行,合计规模有0.37 万亿元;2、对于没有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我们认为未来两年内仍有申请成立理财公司的可能,我们梳理了未成立理财公司的银行存续理财规模以及结构情况。如果规模较大的银行(在500 亿元以上)成立理财子公司,那么按照目前存量来看,我们认为需要压降的理财规模会降低1.22 万亿元;3、我们认为部分压降的理财规模或转移至已经成立理财公司的产品。

      全市场发行产品和收益率

      6 月净值型理财产品新发支数、初始募集规模均环比继续下降,不过因初始募集规模数据存在一定滞后,实际募集情况或与数据统计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普益标准统计,6 月6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月度发行量为2299 支,环比下降3.8%。分产品类型看,主要是开发式产品发行量收缩较多,封闭式产品发行量环比仍有增长。从募集金额来看,则环比下降32%。结构上看,缩量主要由理财公司贡献。

      从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来看,开放式产品中农村金融机构环比下降14bp 至3.03%,理财公司下行12bp 至2.88%,城商行环比抬升7bp 至3.07%;封闭式产品中农村金融机构下行12bp 至2.89%,其余机构下行幅度均在5-8bp 左右。

      理财公司发行产品和收益率

      发行产品数量有所抬升。根据普益统计,6 月份共发行了1329 支公募理财产品,相比上月抬升7%,其中开放式和封闭式产品新发分别有271 支和1058 支。结构上看,主要是封闭式产品贡献增量。

      业绩比较基准方面,1)开放式产品有所分化,国有大行理财子和股份行理财子业绩比较基准环比下降3-14bp,而城商行理财子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子环比抬升12-40bp;2)封闭式产品方面,各类理财子业绩比较基准均有下行,下行幅度在5-13bp 左右,国有大行理财子下行幅度最小,而合资理财子下行幅度最大。

      理财存量规模及变化情况

      2024 年6 月理财规模季节性回落,环比收缩超9000 亿元。根据普益数据的估算,6 月末理财存量规模约28.46 万亿元,相比5 月底规模下降约9100 亿元左右。节奏上首周和第二周分别增长700 亿元和2000 亿元,而倒数第二周和最后一周分别收缩900 亿元和1.09 万亿元。结构上现金管理类规模收缩约8100 亿元,封闭式和非现金管理类日开型产品均收缩1000 亿元左右,而最小持有期型产品规模增长1400 亿元,定开型也增长300 亿元。

      理财公司可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情况

      2024 年6 月理财公司共发行2437 支封闭式理财产品(含子产品),其中同时披露计划发行规模和首期募集规模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有557 只,合计计划发行规模17583 亿元,较上月的13121 亿元环比抬升34%,合计募集资金规模1515亿元,较上月的1656 亿元下降8%;其中估值方法涉及摊余成本法的496 只,计划发行规模16431 亿元,实际募集规模1321 亿元,此类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占计划募集规模的8%,较上月的11.1%有所下降。

      理财破净和典型产品净值变动情况

      破净方面,2024 年6 月份全市场破净产品支数占比为1.5%,环比5 月1.4%有所抬升,其中有披露规模的数据占比在0.6%,较5 月的0.6%变化不大。从典型的产品净值来看,我们选取了存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固收+和纯固收  产品,其净值在2024 年1 月以来稳步抬升。

      未来理财到期和进入开放期情况

      封闭产品来看,2024 年三季度到期量较为平均,仅9 月到期量相对较高。根据普益统计,2024 年9 月到期支数在3831支左右,其中披露规模的占比在90%左右,实际到期规模近8400 亿元。

      开放产品来看,由于当前开放产品开放周期较短,所以在未来三个月内进入开放期的规模都较大,尤其是最近一月。

      2024 年7 月份进入开放期的支数有3290 支,其中披露规模的占比在80%,规模近2.3 万亿元,存在一定赎回压力。

      监管政策和理财公司情况

      截至2024 年6 月末,有31 家理财公司开业。

      风险

      数据样本代表性不足。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