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数据点评:三条线索 出口还能强多久?
6 月的出口(大陆地区,下同)同比再度上行,8.6%的读数已经是2023 年3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贸易顺差是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面对年初以来出口的“大幅波动”,市场对于6 月出口的预期仅有7.4%,相对于8.6%的确存在差距。相比于其他的经济指标,出口表现更好,比如6 月进口金额再度转为下降,为-2.3%、PMI 水平较弱等。在市场关注美国经济放缓和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为什么6 月的出口数据这么强?我们观察到以下出口景气度的重要线索:
线索一:财新和中采PMI 的背离指向出口好于内需。从去年10 月开始,制造业财新PMI 和中采PMI 已经连续9 个月出现背离,财新PMI 一直在50%以上,且持续高于中采PMI。统计口径上,财新覆盖的企业多为东南沿海的中小型企业,可以指向出口企业,而中采覆盖的企业的行业更加全面且规模更大,因此两者的背离往往指向出口景气度好于内需。而上一次出现财新PMI 连续高于中采PMI 的阶段是2020 年5 月-2021 年2 月,当时的出口增速同样高歌猛进,从个位数的增速上升到20%以上。
线索二:出口企业“价换量”。2022 年开始,我国出口价格同比持续下行,而2023 年以来出口数量同比出现回升。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PPI 水平偏低、工业和基建体系更完备,出口的价格优势明显,其他国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从我国进口优质商品。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出口价格增速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并且少见的明显低于世界出口平均价格增速,出口端存在以价换量的情况。
线索三:企业是否正在抢出口?回顾2018 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三季度之前,美国的前两轮关税涉及到的商品总额是500 亿美元,体量相对不大。但9 月开始,规模扩大,美国对我国的平均关税从5.6%上升到9.8%。所以,当时国内企业在二-三季度存在抢出口现象,出口增速连续超预期,到四季度开始明显回落。
今年6 月出口的环比是1.9%,和前几个月一样,基本符合季节性,抢出口现象暂不明显。目前的情况可能和2018 年有所不同,5 月贸易政策的影响暂时较小。
5 月,美国对301 调查开展了4 年复核,对半导体、电池等18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本次加征的关税数额不大,且部分在2026 年生效,简单估算2024年生效的商品,美国对我国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可能从18%上升到19%左右,上升幅度是历次最小的。另外,相比于2018 年,目前我国出口的集中度下降较多,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度显著下降。
我国对多数地区的出口都保持了正增速。其中对于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增速仍保持前列,比如东盟、拉丁美洲。此外,对于中国台湾的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了20%。从份额的角度,东盟、欧盟、美国的前三地位仍然牢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份额略有扩大,对东盟的出口份有所下降。
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出口的主力。集成电路、通用设备、船舶等商品的出口增速都比较靠前,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多数保持正增。相对而言,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消费品的增速就“稍弱一筹”,箱包、服装、鞋靴、玩具等商品的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条线索:外需、国内企业的以价换量和贸易争端下的企业抢出口,是看出口景气度能强多久的“关键因素”。首先,沿海中小企业的景气度较高,来源于海外制造业周期整体处在触底回升的阶段。但目前美国的经济也有反复,要观察回升的幅度和斜率。如果外需的恢复比较顺畅,企业出海、转出口和出口集中度的分散,都可以抵消一定程度的关税影响。PMI 的公布时间早于出口,可以领先观测出口景气度。如果沿海中小企业的景气度回落,那出口改善可能就会放缓。其次,长期需要关注美国大选之后的政策影响和贸易壁垒。如果只以5 月的贸易政策的规模来看,影响可能暂时不大。但后续如果贸易政策加码,企业预期变弱,反而可能会造成企业短期抢备货、抢出口,从而推动出口增速的情况。
最后,企业的以价换量,较低的商品价格和成本短期对出口存在支撑。因此,在年底美国大选落地之前,短期出口可能仍有韧性。
风险提示:后续贸易政策变化超预期;全球制造业回升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