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我国空间站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
科学家揭示脊椎动物中旁着丝粒异染色质从头建立机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组的研究解决了两个长期存在于异染色质领域的问题,也就是组成型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从头建立机制,以及为何在脊椎动物中看似不保守的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序列却具有相同的组蛋白H3K9me3 修饰。此外,对具有分裂锌指的锌指蛋白能够识别非连续DNA 序列的研究揭示了全新的DNA 识别模式,对探讨蛋白与DNA 间的识别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研究揭示新型anti-CRISPR 蛋白作用机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团队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Alan Davidson 团队合作,揭示了新型anti-CRISPR 蛋白AcrIF25 的独特作用机制。研究显示,AcrIF25 在解离Cas7 时无需依赖ATP 水解提供的能量,这是首次发现无需额外能量供应即可解离大型蛋白核酸复合物的案例。该成果丰富了科学家对Acr 蛋白作用机制的认知,为未来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提供了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糖类化合物合成难度有望大大降低。四川大学钮大文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深圳吴云东,开发了一个通用平台,用于在未保护或受保护程度极低的供体和受体之间进行位点、立体和化学选择性O-糖基化反应。该研究利用催化剂实现了高选择性糖基化反应,为应对糖化学领域中“选择性控制”这一长期挑战带来了全新思路,有望极大降低糖类化合物合成难度,为探索糖类化合物的功能提供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我国学者制备出超强韧3D 打印弹性材料。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谢涛、吴晶军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光敏树脂,并用它通过3D 打印做出能拉伸到自身长度9 倍以上、凭借直径1 毫米的“身躯”提起10 公斤物件的“超级橡皮筋”。这种光敏树脂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远超现有的文献报道和商业化产品中的同类材料。这项研究进展为3D 打印技术突破材料局限,大规模应用于高性能的产品制造带来了曙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我国空间站难熔合金研究取得多项新发现。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院士团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成功获得了多项空间材料凝固制备科学新发现,获取了难熔合金熔体的关键热物理性质,有力推动了难熔合金从地面研究向外太空研究的拓展,为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难熔合金材料制备等打下了重要基础。团队计划开展自然界中熔点温度最高的金属钨及其合金的太空环境合成研究,这将成为空间难熔合金材料研究的新高地。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