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7月转债买什么?
6 月,权益走弱叠加信用风险担忧,转债下跌明显。具体表现在:1)各阶段绝对价格转债都在下跌,但低价券下跌幅度更为明显。绝对价格100 元以下的转债,价格越低,跌幅越大,80 元以下、80-90 元、90-100 元转债下跌幅度分别为17%、16%和11%。由此对应,高YTM 转债下跌明显,YTM 在4%以上转债跌幅为11%。2)百元平价转债转股溢价率压缩,各类型转债有所分化,偏债型转债转股溢价率抬升。6 月28 日,百元平价转债转股溢价率较5 月末减少0.5pct,处于72%分位数水平,分类型看,偏债型转债转股溢价率较5 月末上升1.95pct,而偏股型和平衡型分别压缩0.81pct 和0.47pct,究其原因,6 月25 日至6 月底的修复中偏债型转债修复程度更高。
转债供给相比3-4 月有所好转,但缺乏大盘转债,对整体转债市场的冲击不大;6月需求回落明显,随着风险偏好修复,叠加保险、被动基金提供的增量,预计转债需求将好于供给,为转债估值提供一定支撑。1)供给端:5-6 月,证监会核准和上市委审核通过的转债略有提速,但再融资监管的基调或不变。截至7 月8日,证监会核准通过且暂时无发行计划的转债预案有13 个,发行规模100.35 亿元,叠加7 月发行及待发行的转债,发行规模122.55 亿元。不过以上多数转债预案拟发行的规模均不大,仅万凯新材发行规模27 亿元以及汇成股份11.49 亿元相对较大。2)需求端:沪深交易所转债持仓规模减少164 亿元,其中券商资管和自营分别减持30 亿元和20 亿元,或主要系6 月出于对弱资质低价券信用风险担忧抛售较多;保险是6 月唯一加仓的机构,增持规模23 亿元。展望未来,保险稳健增长的负债端保费(今年1-5 月,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19%,该增速超过2020-2023 年水平)、被动基金(可转债ETF 逆势增长,6 月末可转债ETF 份额较5 月末增加2.79 亿份)等提供一定的增量需求。
7 月投资思路1——低价券修复仍蕴含机会,等待时机。
1)低价券修复尚未到位。5 月底,全市场收盘价低于面值以及纯债溢价率小于0的转债分别为34 只和35 只,6 月19 日-6 月24 日,价格跌破面值、纯债溢价率为负的转债逐日增多,经过6 月25 日以来的修复,该类转债有所下降,6 月28日收盘后,价格跌破面值和纯债溢价率为负的转债分别有79 只和110 只,仍大幅高于5 月底的数据。而从全市场偏债型转债YTM 来看,6 月末,偏债型转债YTM尚未回归至5 月底水平。
2)以史为鉴,回看2020 年年底至2021 年年初信用风险事件对转债市场的冲击:偏债型转债YTM 自2020 年10 月22 日开始逐渐上升,并于2021 年2 月8日达到峰值5.87%;从修复看,偏债型YTM 回归攀升之前的位置用时约4 个月,2021 年6 月25 日左右YTM 水平基本和2020 年12 月初相近。股市不弱、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相对低位提供了较好的修复环境;而从沪深交易所转债持仓看,增量资金流入稳定,转债持仓整体处于增持状态。
3)本轮低价券的修复依然蕴含机会,节奏与市场增量资金流入有关,而市场增量资金的流入归根结底还需要权益市场的走强。我们筛选了信用瑕疵较小的低价转债,有12 只,包括嘉元转债、天奈转债、山石转债、天23 转债等。
7 月投资思路2——关注下修机会。1)1-6 月,董事会提议下修的转债只数达109只,占比20%,高于2022-2023 年水平;股东大会下修到底的转债有53 只,占比57%,该占比高于2023 年水平。2)今年首次下修且下修到底的40 只转债,下修原因多与临近到期、回售、面临减资清偿以及大股东转债解禁减持有关。随着2019 年转债供给放量,叠加6 年发行期限,今明两年有较多转债到期、进入回售期,可关注转债的下修机会。3)此外,低价券期权价值虚化延申的关于下修机会是否可以博弈,以今年发布下修公告时价格低于100 元的7 只转债来看,低价券的下修博弈有所分化。
7 月投资思路3——关注中报业绩。主板企业如存在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同比变动超50%应当在7 月15 日之前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截至7 月10 日,有112只转债对应的正股发布了业绩预告,占比21%。业绩预告预喜和预悲的转债分别是49 只和63 只,电子、基础化工、汽车、轻工制造等行业发布了预喜的转债较多,结合转债估值,景20 转债、世运转债、景23 转债、诺泰转债等11 只转债值得关注。
7 月十大转债:世运、大叶、银轮、牧原、麒麟、齐翔、凤21、智尚、科思、景23。
风险提示:股债市场超预期调整;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等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