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深度:产业化渐行渐近 未来前景广阔

张志邦/刘千琳 2024-07-17 11:30:40
机构研报 2024-07-17 11:30:40 阅读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优质载体。大模型问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分水岭,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第三发展阶段未来会有一段较长的发展红利期,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落地物理世界的优质载体,将受益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拥有感知、思考、决策等能力不再遥不可及。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关键时期,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生态活力不断提升。

      应用场景多元化,劳动力缺口加速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人形机器人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包括生产制造、应急救援、家庭陪护、教育、医疗等。在产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主要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力,如IBM结合AI、遥感和边缘计算的力量打造新一代安防巡检机器人,亚马逊采用AI技术驱动机器人用于自动化的仓库操作和物流处理等。劳动力缺口扩大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工厂机器替人需求逐渐增加,有望进一步加速机器人产业化进程。

      多方入局,人形机器人正迎来产业高速发展窗口期。外资巨头纷纷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业务进程,2024年3月,OpenAI与FigureAI合作推出通用型机器人Figure01,全球AI算力头部厂商英伟达发布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GR00T;4月,波士顿动力新版Atlas人形机器人亮相;5月,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最新进展视频,展现其已具备分拣电池、行走、执行工厂任务的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优必选Walker、小米CyberOne、达闼Ginger、傅利叶GR-1等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陆续面市,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按下加速键。

      风险提示

      产业政策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尚处于早期,政策扶持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后续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则可能导致行业发展迟滞。

      技术创新不及预期:技术研发创新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运控水平、零部件核心技术进步不及预期,将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人形机器人渗透率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尚处于早期,技术方案仍未完全确定。除产品性能外限制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原因仍然是成本问题,若技术方案达不到降本增效的预期,或影响人形机器人的渗透率。

      相关零部件无法大规模量产:部分核心零部件生产需要用到海外高端工艺设备。受制于国际关系的影响,相关设备可能面临无法买入或延期交货的风险,导致核心零部件无法大规模量产。

      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布局相关核心零部件企业众多,有可能面临未来竞争加剧的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