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周报:中药有望建立标准管理新体系 财报季建议关注业绩情况

许雯 2024-07-17 15:30:41
机构研报 2024-07-17 15:30:41 阅读

  核心要点:

      市场表现:上周中药Ⅱ下跌1.65%,医药子板块涨跌互现上周(2024.07.08-2024.07.12)医药生物报收6654.55 点,下跌0.08%;中药Ⅱ报收6166.24 点,下跌1.65%;化学制药报收9146.06 点,上涨0.55%;生物制品报收5823.59 点,上涨0.24%;医药商业报收4564.41 点,下跌3.41%;医疗器械报收5938.35 点,下跌0.29%;医疗服务报收4059.34 点,上涨1.84%。医药二级子板块涨跌互现,医疗服务涨幅最大,医药商业跌幅最大,中药呈现下跌态势。自2024 年以来,医药生物板块整体累计下跌21.07%,其中,中药板块累计下跌12.85%,跌幅在二级子板块中最小。

      从公司表现来看,表现居前的公司有:粤万年青、万邦德、以岭药业、片仔癀、达仁堂;表现靠后的公司有:嘉应制药、东阿阿胶、*ST 吉药、特一药业、维康药业。

      估值:上周中药板块PE(ttm)为24.81X,PB(lf)为2.2X上周中药PE(ttm)为24.81X,环比下降0.42X,近一年PE 最大值为30.16X,最小值为21.67X。PB(lf)为2.2X,环比下降0.04X,近一年PB 最大值为2.73X,最小值为2.14X。PE 处于近十年以来21.84%分位数,PB 处于近十年以来3.89%分位数。中药板块相对沪深300 估值溢价率为108.15%。

      上游中药材:中药材市场处于淡季,叠加天气影响,价格指数小幅走低上周中药材价格总指数为258.19 点,周价格定基总指数较上一周下跌0.1%。从中药材十二大类来看,呈现出4 涨5 跌3 平的态势,其中,藻菌地衣类药材价格指数跌幅居首。近期中药材市场处于淡季,需求减少,叠加暴雨、洪涝等天气因素影响,预计后期中药材价格指数或继续小幅下跌。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发布,构建更为严谨的中药标准管理新体系上周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规定》自2025 年1 月1 日起施行。《规定》旨在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对中药标准管理中存在的共性及难点问题,从政策及技术层面做出较为细致的规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涵盖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全产业链,贯穿中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规范中药行业各产业链条,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助力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药行业中,具有高质量、优势品种、进入国家医保和基药目录的品种及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即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产品力强的细分龙头企业更具投资价值。

      投资建议:聚力向“新”、提质增效,关注三大主线截至7 月16 日,有17 家中药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净利润预增7 家,预减10 家。短期关注中药2024H1 业绩预披露情况。

      长期而言,创新与传承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与重点,传承创新、转化赋能成为引领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以中药创新药为创新代表的“药”创新和以品牌中药为传承代表的“药”焕新,推动中药行业聚力向“新”,实现“创新+质优”。此外,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中药行业有望受益于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建议关注三大主线:

      主线一:“药”创新,关注中药创新药。在政策与临床需求双驱动之下,中药创新再度加速,新药上市节奏加快且1 类新药占比明显提升。研发创新是核心,进入医保基药目录是放量的重要条件,而下半年基药目录调整是大概率事件,或成为行业催化因素。建议关注:(1)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在研产品丰富且研发进展较快、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较好(尤其是能通过循证医学改写临床诊治指南)、布局大品类有独家品种的企业;(2)2023 版医保目录新增品种和解禁品种及相关企业;(3)“医保+非基药”品种及相关企业。

      主线二:“药”焕新,关注品牌中药。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品牌优势共同构筑了品牌中药的高竞争壁垒。市场及模式创新,打通了“防+治+养”全产业链,进一步凸显品牌中药消费属性。治已病、治未病、康养保健的全程覆盖,叠加银发经济的利好,体现出品牌中药“治疗+消费”属性,增加了中药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拓展了市场增量。建议关注:(1)拥有配方优势、原材料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产品力强的品牌中药;(2)通过市场及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业态模式、拓展产业链、拓宽市场领域的品牌中药。

      主线三:国企改革,关注提质增效的国有控股企业。中药行业的央企国资控股、省属国资控股以及其他国有控股比例均高于行业水平,中药行业在医药子行业中受益于国企改革的程度明显较高,有望通过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风险提示

      (1)包括行业集采等在内的政策趋严,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上市公司在研产品进展低于市场预期;

      (3)医保和基药目录中中药占比提升低于市场预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