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金融数据点评:货币供给及社融增速触及历史新低 微观主体信心偏弱财政需进一步发力

袁海霞/张林/张堃/赵皓月 2024-07-17 16:30:32
机构研报 2024-07-17 16:30:32 阅读

  6 月社融增速再下滑,新增人民币贷款是主要拖累项。6 月社融增加3.30 万亿,同比少增9201 亿元;社融存量增速为8.1%,较上月下降0.3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 个百分点。结构方面,从表内融资看,本月社融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2.19 万亿,同比少增1.04 万亿,是本月社融的主要拖累项。从表外融资看,6 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046 亿元,同比多减1354 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48 亿元,同比少减901 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 亿元,同比少减54 亿元。从直接融资看,受超长期国债发行和地方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影响,6 月政府债券净融资额为8476 亿元,同比多增3088 亿元,是6 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支撑。6 月企业债券净融资额2100 亿元,同比少增260 亿元。股票融资新增154 亿元,同比少增547 亿元,连续12 个月同比少增。总体来看,在市场融资意愿疲弱的背景下,政府债仍是社融的主要支撑。

      从上半年情况来看,2024 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1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45 万亿元,主要由新增人民币贷款少增所致,1-6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46 万亿,比上年同期少增3.15 万亿,反映实体融资需求较弱。进入二季度以来,地方债融资净额成为新增社融变动的主导因素。后续看,7-11 月均有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地方债发行或将提速,预计能对社融形成支撑,但力度还有待观察。

      信贷端实体融资需求延续疲软,票据冲量特征减弱。6 月新增信贷2.05 万亿,同比少增1 万亿,弱于季节性(近3 年均值为2.66 万亿);贷款余额增速为8.8%,比上月下降0.5 个百分点。从居民部门来看,6 月居民贷款增加5699 亿元,同比少增3940 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471 亿元,同比少增2443 亿元,说明居民消费意愿仍较弱,根据乘联会数据,6 月广义乘用车零售177.9 万辆,同比下  降6.9%;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278 亿元,同比少增1352 亿元,主要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居民收入预期较弱影响,本月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下降17.66%和19.88%。但也需要注意到,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面积同比降幅已连续4 个月收窄,说明近期的地产新政政策效果正在显现。6 月企业部门贷款新增1.62 万亿,同比少增6561 亿元,其中,企业短贷增加6765 亿元,同比少增684 亿元,短贷“挤水分、防空转”效果持续显现,但有所减弱;中长期贷款新增9658 亿元,同比少增6275亿元,显示企业融资意愿也在逐步减弱;票据融资减少393 亿元,同比少减428 亿元,票据冲量特征减弱。从占比来看,6 月居民和企业部门新增贷款占比分别为27.80%和79.23%,二者差异有所收敛。从上半年情况来看,1-6 月共新增信贷13.19 万亿,同比少增2.54 万亿,其中,居民部门新增贷款1.46 万亿,同比少增1.34 万亿;企业部门新增贷款11 万亿,同比少增1.81 万亿;票据融资减少3440 亿元,同比少减5484 亿元。

      考虑到去年上半年高基数影响,与近三年(2021-2023)均值相比,今年1-6 月新增社融少增8681 亿元,经济运行内需偏弱是上半年社融少增的主要原因:1-6 月企业部门多增1391 亿元,政策支持下供给端改善,企业贷款修复情况相对较好,但从需求端来看,居民部门对未来收入预期较弱,叠加房市、股市不振导致资产缩水,居民部门自发性的融资需求持续疲软,1-6 月居民部门贷款大幅少增1.73 万亿,是上半年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淡化总量目标背景下,更加注重信贷结构与使用效率。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求做好“五篇大文章”,后续或将着力盘活存量、优化信贷结构、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M1、M2 增速均进一步下探,实体部门预期亟待提升。6 月M1 同比增速为-5.00%,较上月下降0.8 个百分点;M2 同比增速为6.20%,比上月下降0.8 个百分点,连续16 个月走低。M2 与M1 同比的剪刀差为11.2%,环比不变,同比上升3 个百分点。M1 增速连续三月为负,资金活化程度持续疲弱。从存款结构来看,6 月居民部门存款增加2.14 万亿,同比少增5315 亿元;企业部门存款增加1.01 万亿,同比少增1.06 万亿。从上半年情况来看,1-6 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1.46 万亿,同比少增8.64 万亿,其中,居民部门少增2.64 万亿,企业部门少增6.41 万亿,财政存款少增2309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多增1.13 万亿,受存款利率下降影响,上半年“存款搬家”情况较为显著。今年以来,M1、M2 增速持续低迷,虽然有监管打击“手工补息”的原因,但该影响正在减弱,主要还是受企业预期较弱影响,一方面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下行,进入2024 年以来,企业活期存款  占M1 比重从36%下行至32%,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增速下滑,影响贷款派生。另外受M2 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影响,社融-M2 剪刀差走扩至1.9%。6 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发表讲话,表示M2 的供应量已经很大,增速下降是“很自然的”,后续更应关注到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并且表示要“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后续M2 增速不宜过多期待,但可关注新增贷款结构、存量资金使用效率、直接融资情况以及利率的变动等,对实体部门的融资需求进行综合判断。

      新增社融同比少增,M1、M2 增速继续下探至历史最低位,实体部门预期较弱,亟需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稳增长。6 月,财政存款减少8193 亿元,同比少减2303 亿元,财政支出力度仍有待增强。同时,今年地方债的发行进度整体偏慢,1-6 月地方债累计发行3.49万亿,同比下降20.06%,净融资额同比下降31.52%。在居民和企业部门预期较弱的背景下,财政投放货币能够直接进入实体领域,增加需求,改善供需矛盾,还可提振预期、增强实体部门信心。往后看,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以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下半年财政支出力度有望增强,发挥稳就业、稳收入、稳需求的重要作用,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另外,货币政策需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共同发挥“稳增长”作用:

      一方面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国债,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另一方面,美国9 月降息窗口仍存,为我国降准降息提供了一定空间,有助于降低实体部门融资成本,释放需求。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