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系列3:账本:地方政府视角下的三中财税改革
财税改革与地方政府角色
复旦大学兰小欢教授《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提到,成功的财税改革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非简单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财税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历届三中全会通常会站在长周期视角下,对财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侧重经济转型中的执行反馈,期间伴随多轮协调博弈。复盘发现,地方政府在财税改革后及时灵活调整,资源重新调配后产生新的收入来源。
四大账本:审视财税改革最有效工具
地方财政四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账本是审视财权最直接的工具,财税改革最有效的观察样本。
2015 年起施行的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税收为主)、政府性基金预算(土地出让金为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企利润为主)、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专款专用),俗称“四本账”。
四本账钩稽关系: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盈余部分可以通过“调出资金”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方式供一般公共预算使用,而后者可单向调入补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理论上,一般公共预算也可以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但是社会保险基金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挪入其他预算。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做大第一本账: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招商引资1993 年十四届三中的分税制改革结束了财政包干,地方政府为获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留成,大力发展招商引资。80 年代财政包干对地方政府简单讲就是交完中央,剩下都是自己的,极大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可与地方政府共享增值税,2002 年所得税也按照央地六四分成,地方政府亟需解决如何做大账本的问题。
分税制做大工业制造。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直面小账本收紧:行政收费等预算外收入大幅缩减,倒逼重回大账本,做大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收入。而最大税源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按照发票征收,无论企业盈利与否,只要有进项和销项,就可征收,高产值的工业制造业最符合这一特征。此后开启了招商引资下的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工业化进程。
招商引资结果:高增长、重生产轻消费。
2008 年以来做大第二本账:土地财政更上一层楼土地财政的机制雏形源于1998 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后的住房货币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8 年之后在财政和信贷政策的共同刺激下,土地转让收入再上一个台阶,此外,2014 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及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招商引资活动持续规范化。再叠加GDP 增速持续降档下税收增长趋缓,土地财政仍保持高速增长,地方政府对土地依赖度持续加强。
98 年住房商品化与土地法修订,奠定土地财政两个垄断:城市政府卖(土地制度)城市市民买(户籍制度),进而形成土地财政的三大支柱:土地-财政-金融。
土地财政结果:消费升级、金融资源集中流入地产。
新一轮财税改革前瞻:消费税、财产税、国企改革、中央债务扩张①消费税:或从生产端中央税种后移至消费端央地共享税种。
②直接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
③做大第三本账:盘活国有资源资产或成为地方政府在税收以外寻找的替代财源。
④支出端:可能倾向于增加中央财政支出责任。中央财政支出或将覆盖更多跨区域建设,以及民生建设支出,如科技、教育、医疗养老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历史资料收集不全面;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