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比较周报:外部制裁的“反身性”

吴开达 2024-07-19 12:30:40
机构研报 2024-07-19 12:30:40 阅读

  核心结论:对于一个制造业产能需消纳且政策对于行业发展有较强指引的大国,供给驱动和产业政策支持对行业的重要性或大于外需拉动。美国的产业制裁手段既包括需求端(例如增加关税),也包括供给端(例如禁运、出口管制等),同时我国也会采取应对措施;在产业制裁事件发生时,市场或首先演绎关税提高、需求减少带来的利空,而后演绎供需格局强行改变后的利好——技术本身不一定需要有突破,贸易制裁下产业链只能使用国内的产品,这也是一种供给驱动的趋势。特别地,当这类行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时,贸易制裁环境下或能加速产业政策的支持,形成估值支撑。

      18 年贸易摩擦后,A 股涉及行业短期弱,但后期强势走出显著超额我们按照301 关税制裁清单所列HS4 行业商品对应至申万二级行业,筛选制裁清单中2018 年出口至美国金额最高的前20 个行业(主要包含家电、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光学光电子、通信设备、半导体等),组成贸易制裁的相关行业;我们发现与沪深300 相比,制裁相关的行业18 年跑输,但19-21年跑赢,其中21 年超额幅度较大。

      制裁手段既有需求侧,也有供给侧,供给或是更高级别的逻辑贸易制裁政策不仅只有提高关税,供给侧制裁也需要关注。从18 年以来中美贸易制裁看,总体特点为“制裁对应反制裁、紧张与缓和交替”。手段上,除了关税外还有出口和供应限制。供给侧的影响可能是更长的逻辑,其演绎逻辑有:

      1)由于供应链制裁限制,竞争格局被强行改变,只能使用国内的产品,这是供给驱动的产业趋势;

      2)供给退出带来的产业趋势需求较成熟明确(相比下,新技术带来的产业趋势下游需求的弹性模糊、甚至需求是否能长期存在都有极大不确定性)。

      3)在受到美国关税制裁时,我国也会采取应对措施,提高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即使美方没有对相关领域的供给限制,使用美国产品的性价比也会下降。

      4)从我国的国际分工定位和产能消纳局面而言,我国是国际分工中以输出制造业产能为主的大国,产能消纳是大多数行业的主要矛盾之一。

      外部制裁的“反身性”:战略性行业的外部制裁反而可能加速政策支持贸易关税压制外需时,反而带来了供给格局的改变,且可能加速某些关键行业的产业政策发力。我国作为制造业产能需消纳且政策对于行业发展有较强指引的大国,供给驱动和产业政策支持对行业的重要性或大于外需拉动。政策指引在市场上体现为对行业风险偏好的提升,行情往往以“提估值”形式展开。

      行业比较投资策略:深挖红利,保持耐心,迎接可能的波动率放大风格反转或需等待更多右侧信号,“耐心资产”等高股息方向或仍相对占优。

      看好后续高股息风格继续演绎,红利板块内部新一轮扩散;政策逻辑和市场逻辑共振之下,具备垄断性、稀缺性的高股息资产有望获得价值重估。

      风险提示: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HS4 商品对应申万行业可能无法完全匹配;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