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尤春野/徐丰羽 2024-07-19 19:00:34
机构研报 2024-07-19 19:00:34 阅读

  事件描述

      7 月18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事件点评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目标和规划。全会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分别提出了2035 年和2029 年的长期及中期任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期改革目标的期限是七年;而本次会议的中期目标期限为五年,时间更短,我们认为这也需要改革的节奏更快。

      坚持党的领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本次会议中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即要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对于经济和市场的调控作用。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的核心内容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次会议公告中重申了后面三点。同时,全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做出了较多补充。财税改革方面,可以关注消费税等领域的改革。从时间轴看,财税改革预计将在2029年前完成。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我们认为方向仍是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

      安全稳定是深化改革的基础。全会强调了在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改革压力下,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全会特别强调了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性,以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经济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中,韩文秀指出,“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强调了对外资企业的生产要素提供公平对待,并纳入政府采购的考虑范围。对于外资企业的定位和支持态度有较明显的提升。与过往三中全会不同,此次全会特别指出了国内宏观经济面临的短期压力,突出了深化改革需要率先处置风险的策略。我们认为短期的政策思路仍然是在经济稳定运行的形势下化解风险,而不会走老路进行强刺激。

      风险提示: 1. 对全会精神理解不到位或有偏差;2. 房地产行业持续下滑影响中国经济;3. 海外高利率环境引发金融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