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策略思考:如何看待低价券数目创新高
我们认为低价转债的定价思维或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对于低价转债或许改变为“下有底,但是底不高,且不太安全;上有弹性,但是弹性不高”的投资思维。对此,我们建议投资者维持“高质量红利”、“新质生产力”、“出海”三大线索配置。
估值与情绪方面:从股性转债的估值来看,其转股溢价率估值四周移动平均值整体处在下降趋势中,当前值为5.48%,过去一年的高点为14.36%,处在2017年以来的39.41%分位数,单周来看,当前股性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为4.72%,环比压缩显著;从全市场换手率来看,当前值为7.62%,环比下降显著,过去一年的高点为9.10%,处在2017 年以来的89.32%的分位数。市场估值与交投情绪整体边际下降。
市场风格方面:过去一周(7.15~7.19,下同)低价转债的数目占比环比提升显著,具体来看,价格低于100 元的转债数目占比为19%,环比此前的15%上升了4 个百分点,而价格小于115 元的转债数目占比为68%,环比此前的62%上升了6 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自从6 月评级公司公布最新评级后,低价转债的数目占比并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的提升。针对此现象,我们认为低价转债的定价思维或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往投资者普遍认为低价转债“下有底,且底很高,很安全;上有弹性,且弹性很大”的投资思维,或许改变为“下有底,但是底不高,且不太安全;上有弹性,但是弹性不高”的投资思维,这就意味着低价转债的定价模式越来越贴近民企信用债,按照这种投资思维来看,当前的转债市场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低价转债数目在上升,而且短期或许难以扭转。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可转债整体股性下降,转股能力下降意味着可转债后续只能依靠到期清偿的方式退出,这和普通的信用债差异不大;其次,以中小市值公司居多的可转债市场,新“国九条”下,加强上市公司质量监管,意味着届时转债伴随正股具有一样的退市风险。以上两大因素,导致部分可转债的定价趋向一只普通的信用债。
转债策略方面:我们认为需要观察以下两点:第一,股性的弹性能否大幅改善,这取决于A 股整体的弹性预期,以及个股层面的改善。第二, “信用风险”或者“退市风险”定价已经过度了,市场意识到这种定价需要纠偏,从我们目前观察到数据与市场的沟通反馈来看,短期预计难言“定价过度”。因此对应到短期策略上,我们建议:一是,继续维持高质量标的的配置仓位,但是同时要结合高低价做切换,当前市场定价的核心之一就是高质量,对应到转债中就是高等级、经营稳定性高、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的标的,行业分布上集中银行、公用事业等,但是转债具有价格越高强赎风险越大的特征,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要注意高价转债的强赎风险,早点低价买入类似特征的低价转债。二是,既然转债市场定价方向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意味着“低评级”“低质量”“小市值”挖掘弹性的“转债投资商业模式”有效性边际下降,但是我们作为转债投资者不可能完全从“纯债”的角度来投资“转债”,弹性挖掘的风向建议在“国内新质生产力”“海外需求预期强”的方向寻找弹性来源,再结合具体公司的订单预期、可以适当放松对基本面的要求。
风险提示
经济基本面改善持续性不足;债市超预期调整;海外流动性宽松节奏弱于预期;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