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与国际关系快讯:未来十年中国改革路线图 三中全会《决定》要点与主线

张继强/史进峰 2024-07-22 15:30:51
机构研报 2024-07-22 15:30:51 阅读

  核心观点

      7 月21 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公布。《决定》共15 个部分、60 条,提出300 多项重要改革,是中国未来十年改革路线图。从文件起草过程、结构布局及重点改革对比分析,二十届三中全会与11 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历史呼应,我们梳理出14 个重点领域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改革思路变迁以及改革路径抉择。全面改革的六条主线对比分明,一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财税、金融、房地产等改革均有重大新表述。二是,再定义政府和市场关系,国企改革“放”与“管”以及提振民企信心;三是注重全面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制度架构初现;四是聚焦民生领域五大改革: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人口等改革;五是推进城乡融合,深化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是重点;六是国家安全重点关注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宏观治理重大新论断:财税、金融、房地产改革新方向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决定》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及相关的房地产长期制度供给方面均做出一系列重大新表述。财税改革:1)税制改革从增量、存量同时入手,新业态税收及资本所得等新提法值得关注,消费税改革方向确定,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2)央地关系,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决定》要求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金融体制首次提出制定金融法;资本市场强调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房地产政策,未提及“房住不炒”,但房地产税回到政策视野,并进一步放松地产调控。

      再定义政府与市场:国企改革的“放”与“管”历届三中全会都留下了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典论断。《决定》发展了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国企改革十年演进,很好诠释“放”与“管”逻辑。11 年前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是破除行政垄断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是“两个核心”和“三个集中”。关注“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等新提法。提振民企信心方面,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注重全面创新,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制度架构初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策。《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产业政策制度架构初现。我们关注后续几大政策方向:一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具体产业政策规划和产业链发展方向。《决定》提及十多个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二是财政金融配套政策,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等。三是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聚焦民生和城乡融合:五大民生领域、人口、土地、户籍改革新提法三中全会聚焦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五大改革。新提法——人口战略: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医药改革: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社保,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此外,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决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土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但宅基地改革仍有待观察;户籍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国家安全:重点关注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相较11 年前,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加立体全面,《决定》提及生物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等新机制改革。重点关注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决定》提及强化海外利益和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保护体制机制,以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

      风险提示:1)外部地缘环境;2)改革落实情况。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