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点评:曲线锁长降短 利率向下突破

吕品/严伶怡 2024-07-22 21:30:21
机构研报 2024-07-22 21:30:21 阅读

  2024 年7 月22 日,央行分别下调7 天逆回购利率和LPR10BP,同时公告有卖中长债需求的机构可适当减免MLF 质押债券,这延续了央行降实体融资成本和提示长债风险的态度,如何理解央行“锁长降短”的操作?

      从央行降息的几个传统因子与内外部均衡角度来看,目前确实已经到了合适降息的节点: 1)美国降息预期进一步强化;2)二季度经济增速小幅低于预期,下半年稳增长加码的必要性或有所提升;3)金融数据连续3 个月表现下台阶,居民中长期贷款偏弱。

      在这个传统框架下,我们要关注两个新变化:1)本次选择OMO 而非 MLF 进行操作,与陆家嘴论坛中潘行长的态度一致, MLF 作为负债成本较高的中期工具,灵活性欠佳,目前正在打造从OMO 到LPR 的传导关系;2)操作机制上,由利率招标改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即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调控,也直接奠定7 天OMO利率在货币市场的核心地位。

      为何又重申对长债利率的关注?央行今日也公告为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 质押品。这反映央行在降息的时候仍然关注到长债利率,与4 月以来的表态一致,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一点是,在债市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央行对长端利率的管控尚无特别能立刻逆转市场趋势的办法。

      1)申请MLF 的机构主要是一级交易商中的大行,而大行手里面的超长债总量十分有限,10 年期以上的利率债一直不是主力品种。7 月以来大行净卖出现券久期有明显增长,不排除已有央行通过大行卖债的实质性行为发生,但规模可能较小,对市场也未造成波动;

      2)若想增加对长债的控制需要增加长债的卖盘,在没有有效向保险拓展券源的前提下,市场化行为对长端的影响有限;

      3)MLF 的作用既然已经淡化,那么通过此工具来进行引导卖债的效果可能也偏弱。

      对债市有何影响?短端政策利率下调对应短期资金利率和短债收益率下行,但央行又持续关注长债,那么长短端走势是否会走向矛盾?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未必会支持长、短端走势有较大区别,比如长端不动,只动短端或者短端下行,长端上行。

      历史也曾经出现过非对称的货币政策,但最终结果来看,利率走势均还是趋于一致:1) 2012 年的非对称降息,贷款利率降幅高于存款;2)2016 年9 月,央行也曾经采取过缩短放长措施,但当时表现的长短段利率走势并未有显著差异,期限利差也相对平稳;3)2017 年1 月央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9 月央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与此同时2017 年全年三次加息共25BP,降准与加息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但全年长短端利率走势基本单边上行,曲线也并未走陡,甚至一度出现倒挂。

      基于基本面和机构行为,债券市场的利多仍然稳定,而当前央行的行为上可以看出短端资金、贷款端对实体支持力度仍然很强,有区别的仅仅是对长债利率态度,  在无创新出更强力的政策下,市场很可能走出一波单边利率下行。具体期限选择上,一方面,短期降息一定程度上打开短端约束,杠杆策略可抬头;另一方面,5年、7 年在长债担忧下走出了一波较好行情,但目前利差已经压缩较为充分,10-7Y利差目前接近2019 年以来历史高位,目前10 年期的性价比凸显。

      或有的风险在哪?可能在于三点超预期:外部压力的超预期、央行手段的超预期以及降息预期交易程度的超预期。

      风险提示: 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