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点评:三问OMO降息

肖雨/张可迎 2024-07-23 13:00:24
机构研报 2024-07-23 13:00:24 阅读

  投资要点

      7 月22 日,央行公告称“即日起,公开市场7 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同时“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随后1 年期和5 年期LPR报价均下调10bp。

      我们此前多次提示市场关注年内政策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如5 月物价数据点评《CPI持平,还降息吗?》等)。因此本次OMO 利率下调并不意外,不过时点上略超预期。

      央行将OMO 操作由此前价格招标调整为数量招标,跟之前比实际变化可能并不大,不过能够进一步强化OMO 利率对于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对于本次降息,我们结合市场关心的几个问题做出解读,具体如下:

      问题一: 为什么在当前时点降息?

      按照央行公告表述,本次降息是“为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这点从LPR 报价跟随下调方面也得到印证,可能受到二季度经济数据不及预期,三中全会强调实现全年目标的直接影响。从国内看,6 月份经济数据走弱,考虑到全年增长“5%左右”目标,后续经济可能仍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尤其是在四季度基数较高的情况下。考虑到当前实际利率仍然偏高、实体融资需求相对不足,OMO 降息引导LPR 报价利率下调,进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必要性较强。从国外看,我们此前分析过,随着美国6 月份通胀超预期降温,美联储降息时点即将来临,只要核心通胀不反弹,美联储大概率在9 月降息。(详见报告《通胀加速回落,降息还远吗?》)中美货币政策从背离逐渐走向收敛,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望逐渐缓和,为国内降息打开操作空间。

      问题二: 为什么没降MLF 利率, 先降OMO 利率?

      6 月19 日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央行将明确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再结合此前央行创设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工具的举措,进一步体现完善利率调控体系、培育OMO 利率为基准锚的政策思路。本次降息后,新利率走廊将变为1.

      5%-2.2%。此外,随着近年来贷款利率的逐渐下降,LPR 报价和MLF 有所脱钩,确实有必要寻找新的基准锚,以提高资金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不过,考虑到目前MLF 存量规模较大,8 月份MLF 利率补降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问题三: 降息对债市有何影响?

      首先降息直接利好短端。今年以来流动性保持平稳态势,跨月、跨季资金面波动明显降低,但是央行刻意维持流动性“量足但价不低”的状态,比如我们观察到大行逆回购利率始终维持在OMO 利率附近甚至略高的水平。4 月份以来规范“手工降息”背景下,传统的流动性分层现象阶段性消失,个别时点R007 利率甚至低于DR007。本次降息意味着央行对于资金价格中枢下降的容忍度上升,短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有所打开。

      当然,新利率走廊机制下,资金利率下限可能存在约束。其次对于长端而言,曲线陡峭化意味着长债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做多久期策略的赔率改善。但是从央行今日“阶段性减免MLF 质押品”的公告看,或表明央行对于长债利率风险问题仍然较为重视,市场仍需谨慎应对央行借券卖债、公开喊话等举措带来的波动。

      利率观点:本次降息核心目的在于稳增长,但是宽货币只是前提,宽信用的目的实现必须依靠系统性的政策配合,后续需要关注7 月份政治局会议政策定调和财政发力节奏的可能变化。在“加快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的政策背景下,“宽信用”抓手力度可能持续偏弱,债市资产荒逻辑主导下的利率下行趋势还未结束。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降息交易后的配置机会,同时仍需警惕政策因素对于长债利率走势的潜在扰动。

      风险提示:流动性宽松不及预期,积极财政力度超预期,央行借券卖债等干预措施加码,数据更新不及时等。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