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PMI数据与后期宏观逻辑变局

毛磊/王笑 2024-08-01 11:31:01
机构研报 2024-08-01 11:31:01 阅读 204

  报告导读:

      摘要:

      今年以来,我们对宏观趋势的定义认为是“供给拉动型”复苏——生产端的诸多指标均强于需求指标,尤其是内需指标。但在持续的供给大于需求之后,供需分化之下其持续性最终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是“强供给”被“弱需求”拖下水,还是“弱需求”出现修复带来“供需两旺”的正向循环?从大类资产价格表现来看,答案似乎是前者:二季度中后期,诸多大宗商品开始交易“供需双弱”下的“衰退逻辑”(当然这其中有海外影响),股指期货也出现持续的下行。

      作为下半年第一份发布的综合性经济数据,从7 月31 日公布的PMI 数据来看,整体上,已连续第三个月低于荣枯线;结构上,生产虽然好于需求并勉强维持在荣枯线之上,但生产已连续第三个月环比跌幅大于新订单——的确出现了弱需求之下,生产的强势最终被反噬的结果。因此再回头看近两个月大类资产的表现,似乎聪明的市场提前price in 了当下“供需双弱”的宏观逻辑变化。

      但是,7 月31 日股指的长阳,似乎又在预示着“新的未来”:边际上,7?30 政治局会议已明确更强调稳增长,叠加近两周央行多次降息的动作,新一轮政策宽松的可能性的确在增加。市场的拉升也反映市场开始预期宏观逻辑可能从“供需双弱”转向“供需修复”。的确在大的化债周期下,政策面一旦对需求侧更加重视,无论是地产、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均将带来宏观预期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考虑到近两个月的下跌后部分资产处于相对低位,风险资产阶段性的博弈机会在增加。

      不过,我们依然强调,政策面虽然边际上更强调稳增长,但也并非走老路,这也是我们7 月30 日专题报告《政治局会议中的变与不变》强调的政策“不变”的部分。因此短期影响资产行情的驱动,可能受政策落地力度、进度影响,但中期所面临的经济转型、脱虚向实、地产下行、化债周期的影响,也依然需要持续跟踪。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