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系列之一:A股市场回购政策与机制研究
研究结论
2024 年4 月的新“国九条”强调:“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回购作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主要方式,备受瞩目。
通过回购,上市公司从市场买入流通股来提高投资者信心,维持股价的稳定。在减少流通股、增加每股EPS 的同时,实现上市公司剩余资金的有效利用,并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股价被低估或波动性较大的时候,回购策略较为有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回购,可以获得市场的信赖,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018-2023 年间,回购预案数量从1444 件上升到1930 件,增量主要集中在中下游行业;年平均回购金额在900 亿元左右,趋于平稳;医药生物、电子、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基础化工、计算机等行业上市公司多,回购热度高,其中医药生物、电子、基础化工在2018-2023 年间预案量增长70%以上;目的为股权激励注销的回购在在2018-2023 年间一直占50%以上,但该比重近三年有所下降,而目的为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回购占比在不断上升。
2024 上半年的回购比以往都活跃,预案高峰出现在春节和五一假日前。截止6 月30日,已公布具体预案日期的回购预案1809 件,同比增长122%,预案规模1536 亿元,实施规模993 亿元,均远超往年同期;为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而回购的件数最多,为减少注册资本(市值管理)而回购的件数也大幅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多的行业回购量大,其中,电子、医药生物继续保持领先,预案已超200 件。机械设备、基础化工、计算机、电力设备预案均超100 件。
2024 上半年,21 家上市公司制定了总额超10 亿元的回购预案,市值中位数为1141亿,自预案日起相对行业平均的超额收益率为0.5%;7 家公司实施回购总额超10亿;41 家公司制定了两次以上回购预案,市值中位数为69 亿,2024 上半年的超额收益为-9.2%,六月份超额收益为-3.3%。
预案公告对股价有提振作用,长期效果更为显著。针对往年(2018-2023 年)和2024 上半年中发生的回购,我们分别统计了自预案日起1、5、20、60 个交易日相对行业平均的超额收益:
(1)整体而言,提振作用长期优于中短期。主要存在于为减少注册资本(市值管理)、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其他)、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回购中;
(2)往年中,为市值管理的回购在各个统计周期超额收益领先:在预案日后1、5、20、6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达1.7%、1.9%、3.5%、5.1%。在2024 上半年中,短中期股价提振作用明显,在长期偏小,在预案日后1、5、20、6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为1.9%、2.5%、1.4%、0.8%;
(3)2024 上半年,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的回购在各个统计周期超额收益领先:在预案日后1、5、20、6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达2.0%、5.4%、8.1%、13.4%;
(4)2024 上半年,已注销的回购主要集中在市值管理、股权激励注销的回购中。
注销会显著强化市值管理回购的短中期(T+1、T+5)超额收益,在预案日后1、5、20、60 个交易日的超额收益来到3.0%、4.4%、2.2%、1.1%,相较市值管理回购整体(包含已注销和还未注销)分别提升1.3%,1.5%,0.2%、0.3%;注销对股权激励注销的回购没有类似的强化作用。
风险提示
一、企业回购产生流动性风险;二、回购改变股价供需平衡,可能使其脱离企业中长期基本面;三、数据统计相关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