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伴读系列(31):重大工程中的创新
研究结论
长期以来重大工程既直接拉动增长,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一大批基础设施、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大工程相继问世,大幅提升了我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8 月1 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近期已优先选取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标志性工程,目前今年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经下达。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工程由于项目复杂、涉及主体多、协作创新要求高,因此往往更加能够催生技术创新,有一批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汪涛、韩淑慧(2021)的“重大工程中国有企业主导整合实现产业技术追赶机制”一文以中广核的发展历程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国有企业在主导产业链整合、实现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发现,这种作用因阶段而异:(1)成立初期中广核代表国家与法国企业签订购买协议,并不参与主要建设,但依托“干中学”,逐渐积累了核电安装的接口知识、核电建设的管理流程,以及核电站运行维修经验,为实现技术追赶奠定了基础;(2)获得更多经营权,也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后,第二阶段中广核开展了更多产业链整合活动,如与国际知名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的同时,要求对方按一定比例分包给国内公司,有效实现国内企业同国外企业的对接,此外由于继续推进核电工程建设,如岭澳一期核电开始投建,其设计、建设、调试等工程技术能力均得到提升;(3)进入当下之后,由于仅仅依靠前期核电运营的收入难以满足核电批量化建设的需要,为此企业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带领产业链上如粤电集团、广西投资等多家企业共同创造盈利空间,同时,经过大亚湾、岭澳一期等多项目的成功建设,中广核逐步掌握了覆盖全过程的工程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目前中广核联合了58 家国内有潜力的设备制造企业,共同组建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开展联合技术研发。
陈宏权、曾赛星、苏权科(2020)发表的“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管理——以港珠澳大桥工程为例”一文通过访谈、公开文献资料、内部档案数据等材料研究了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创新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港珠澳大桥在前期就制定有项目创新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展了约300 个科研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30 多种工法,完成了30 多项创新设备,共申请了600 多项相关专利,为管理人员和工程师从事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是重大工程创新范式研究的理想案例。作者认为创新集中在以下几个维度:(1)全方位创新:充分融合和引入海内外创新资源,如在初步设计环节引入了丹麦、英国的咨询公司、工程顾问,通过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提升国内设计团队的钢结构设计经验。但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工程涉及两岸三地,标准和制度差异增加了全方位创新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工程行业的资质认定问题,因此需要技术专家组或顾问团队提供有效支撑,既确保工程技术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也需要控制成本和其他风险,让全球资源通过第三方专家顾问团队等方式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2)全过程创新:考虑跨专业、跨系统和跨阶段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如中交集团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动员了设计、施工、科研、装备等全产业链环节,投入了桥梁、海工、机械制造等各相关专业,最大效能地应用承包商的科研实力和全产业链的集成优势;(3)全主体创新:克服人员合作难度大、团队协同门槛高、全员参与不紧密等问题,鼓励基层人员全员创新,如某一线工人通过开发一个辅助夹具,省去了大型设备的辅助,使工程焊接拼装效率大大提高。总体而言,作者认为,与传统企业创新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大工程全景式创新强调从业主(管理局)深度嵌入、核心主体交互融合和全员创新三方面延伸到创新活动中,重大工程的临时性和独特性也使这些创新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风险提示
引用的学术研究、计量模型所需假设与现实存在偏差的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