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北大团队成功研发世界首个碳纳米管张量处理器芯片。该芯片采用新型器件工艺和脉动阵列架构,将3000 个碳纳米管晶体管集成为张量处理器芯片,将碳基电子学从器件研究推向系统演示,显著提升卷积神经网络的运算效率,功耗极低,且准确率达到88%。此外,碳基晶体管展现出比硅基CMOS 晶体管更优的速度功耗综合优势,碳基张量处理器在180nm 技术节点具有3 倍性能优势,并有延续至先进技术节点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lectronics》期刊。
贝达喹啉药物改造有了新方向。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红日、饶子和院士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研究,首次揭示了贝达喹啉及其衍生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和人源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的作用机制。这对开发新一代高选择性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首先获得了均一稳定且有活性的结核分枝杆菌ATP 合成酶蛋白样品,然后成功解析了贝达喹啉结合状态下该样品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狄重安研究团队与张德清课题组,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课题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团队,提出并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热电材料。该类型分子组装体具有周期有序的纳米结构,其中两种聚合物厚度均小于10 纳米,相邻界面约为2 个分子层且具有体相异质特征。优化后的PMHJ 薄膜可以保持优异的电荷输运特性,并大幅抑制声子/类声子传播,从而实现了聚合物热电性能的大幅提升,为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全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新分子有望延长钙钛矿电池寿命。西湖大学工学院王睿团队联合浙江大学薛晶晶团队,抛弃传统设计思路,把目光投向具有本征稳定性的全碳基结构—芘核。研究团队成功合成基于芘的共轭母核分子Py3,并开发了新型空穴选择接触结构。实验测试显示,采用Py3 分子作为空穴选择接触层的钙钛矿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显著提高至26.1%;此类钙钛矿电池器件运行寿命超1 万小时。而在现阶段,钙钛矿电池的使用寿命约为3000 小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共同制定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按照2025 年、2030 年两个时间节点,《行动计划》提出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 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平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显著提高。到2030 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北方采暖地区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率明显提升。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