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券月报:八九月专项债或迎发行高峰
第一,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地方政府债共发行957 只,总规模4.20 万亿元。
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地方政府债共发行957 只,总规模4.20 万亿元。具体来看,广东、山东、天津发行数量最多,分别发行99、78、54 只地方政府债;从发行规模来看,广东、山东发行债券规模位列前二,分别为3887.25 亿元、3715.26 亿元。
发行节奏上,2024 年前7 月发行与净融资整体节奏偏慢,与21 年同期水平相近。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地方债净融资额为2.06 万亿元。7 月底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而此前4 月政治局会议已有相关表述但实际发行进度偏慢,后续八九月地方债或迎发行高峰。
7 月未有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再融资债共发行344 只,总规模2.06 万亿元。7 月再融资债共发行70 只,无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自2023 年10 月以来,27 个省市(自治区)共发行特殊再融资债146只,总规模达1.50 万亿元。
新增专项债方面,7 月新增发行99 支专项债,其中7 只未披露明确项目用途。6 月,河南新增专项债“2024年河南省政府专项债券(十六期)”并未披露“一案两书”,其项目情况表中仅说明该笔专项债投向各地区的“政府投资项目”,没有明确披露项目具体信息。7 月,新疆、陕西、甘肃、辽宁(大连)共发行7 只未披露“一案两书”和具体项目信息的专项债,共1318.33 亿元,占全部新增专项债规模47.05%。整体上看,今年专项债主要投向领域主要为市政和产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7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量较6 月略有上升,但仍低于5 月,8-9 月份专项债或迎来发行高峰。2024 年全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 万亿元,截至7 月31 日全国已发行地方专项债537 只,共计1.77 万亿元,占全国专项债限额45.4%(2023 年前7 月全国发行地方专项债2.5 万亿元,占2023 年全国专项债限额65.5%)。4 月底政治局会议曾提到将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但目前今年整体进度不及去年同期。7 月底政治局会议再度提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预计8-9 月份专项债将迎来发行高峰。
新增一般债方面,7 月新增发行12 只一般债。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共发行76 只,规模达3709.53 亿元。河北、湖北、四川新增一般债发行规模最大,分别为401.72 亿元、236 亿元、221.99 亿元。
第二,7 月发行利差与二级估值利差均收窄。
21 年下半年开始,多期地方债与国债利差打破此前+25BP 的隐形下限,22 年浙江、江苏、上海经济强省地方债发行利差收窄明显,票面利率下限走低。2022 年11 月前后地方债的发行定价发生变化,11 月15 日发行的“22广东债59”首次参考“财政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设置投标区间设置,市场化定价稳步推进。2023 年4 月深圳发行两只地方债,以地方债收益率曲线设定债券投标区间,发行利差压缩明显,预计未来地方债定价基准将逐步从国债向地方债收益率曲线过渡,不同地区地方债发行利率或在此过程中表现分化。
2024 年以来,地方债一级利差中枢在+10.20BP 左右,发行利差最低的地区为上海(+5.00BP),而发行利差最高的地区为内蒙古(+16.06BP),其次是贵州(+14.69BP)和江西(+14.60BP);2024 年7 月,地方债加权平均发行利差为+7.74BP,较6 月(+8.33BP)收窄。
7 月地方债整体二级估值利差收窄。计算各地区地方债平均估值利差(估值利差=地方债中债估值收益率-同期中债国债收益率,平均利差乘以发行规模为权重)发现,截至7 月31 日,2024 年地方债整体估值利差为9.79BP,较6 月28 日13.04BP 有所收窄。
各期限地方债利差于7 月上旬快速收窄,中旬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下旬走势分化。30 年期地方债利差于7 月5日收窄至月内最低点0.70BP,随后震荡上行,于7 月25 日走扩至月内最高点6.43BP,月末收窄至4.75BP; 5 年、10 年期地方债利差7 月上旬有所收窄,后不断震荡,到7 月底利差有所走扩。目前5 年及10 年地方债利差最高,分别为16.10BP 和12.06BP;20 年及30 年地方债利差最低,分别为7.07BP 和4.75BP, 呈现短端高、长端低格局。
分位水平来看,除15 年期外,所有期限地方债利差的分位数均较6 月有所下降。
风险提示:基本面变化、政策不及预期、数据统计存在遗漏或偏差。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