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8月转债买什么?

肖雨/周冰倩 2024-08-05 18:00:39
机构研报 2024-08-05 18:00:39 阅读

  转眼7 月已过,转债市场表现相对弱势,本文梳理了7 月转债的表现,并给出8 月投资建议,以供投资者参考。

      转债修复戛然而止,走弱是7 月转债走势的主趋势。7 月初,转债市场延续6 月25 日以来的上涨修复,但修复时间不长,仅到7 月2 日;7 月3 日到7 月25 日,转债下跌,且跌幅超过整体权益市场(中证转债跌幅5%,上证指数跌幅4%) ;随后1 个交易日,转债达到相对低点之后略有反弹。整体来看,7 月转债市场走弱,中证转债和上证指数跌幅分别为3.4%和2.6%,7 月26 日,中证转债收于377.3 点,点数甚至低于6 月24 日(收于383.2 点)。

      转债走弱,与权益弱势有关,可能也与部分机构主动减持有关。从7 月沪深交易所转债持仓面值环比变化来看,一般机构、券商自营和企业年金减持较多,此外,转债持仓最多的基金虽然增持,但从上交所披露的细分数据看,私募基金增持占主流,公募基金增持相对克制,而且观察二季报基金披露的重仓券,转债市值占持仓总市值1%、0.5%及0.3%以上的重仓券涨跌幅都体现了一个规律,基金重仓券的转债涨跌幅大于正股涨跌幅,而且从评级来看,重仓券中AA 下跌明显,主要系闻泰、天23、晶科等个券下跌明显,因此推测本轮转债走弱除了正股之外,可能也与部分机构减持抛压有关。

      6 月25 日以来低价券进入修复行情,但市场给予的时间和环境还不够。我们观察6 月24 日以来的转债走势分布,6 月25 日至7 月2 日,80 元以下、80-90 元转债数量都有明显下降,价格层主要是上移到90-100 元,但随着7 月3 日以来权益市场走弱等因素影响,低价券数量又明显增加,7 月26 日低价券数量达到116 只,甚至超过了6 月24 日收盘时的低价券数量。具体来看,对于80 元以下的个券,7 月2 日价格上涨到90-100 元的只有岭南和思创2 只转债;对于80-90 元的个券,多数个券在修复中价格都攀升至90-100 元区间;对于90-100 元的个券,7 月2 日50%左右个券价格上升至100-110 元的价格区间。

      观察历史上低价券数量占比与权益市场的关系,可以发现,权益市场对低价券修复是重要因素。历史上低价转债占比较高的当属2018 年股市大幅走弱及2020 年底永煤等信用风险冲击两个阶段。2018 年股市大幅走弱,低价转债占比猛增,上证指数在2019 年年初达到低点,低价转债占比也在此刻达到高峰,随后降准、宽信用以及美联储加息放缓推动行情修复,上证指数止跌回升,低价转债占比也同步下行。但需注意的是,修复后短期可能会相对“脆弱”,具体可见是4 月中旬权益走弱之时,低价转债占比立马回升。6 月开始,权益市场开启震荡态势,低价转债占比盘旋了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步走低,当时转债债底牢固、低价策略可行、固收+基金为增厚收益提升转债仓位是低价转债占比走低的重要因素。

      更为具体的,低价券的“分级”可能已经形成。如前面所述,80 元以下转债,虽然有所修复,但都未突破面值,而80-90 元、90-100 元转债的修复也稍显“脆弱”。此外,作为转债市场主要投资者之一的基金,从二季报持仓分析看,固收+基金对80 元以下转债基本减持;80-90 元转债以减持为主,少部分谨慎增持;90-100 元转债则是增减持均有。此外,6 月市场关注转债的瑕疵在于信用风险,但随着跟踪评级报告披露以及退市风险的相对可跟踪性,信用风险的担忧或许会逐渐衰退,与此同时,流动性风险担忧开始显现。从月均换手率数据看,7 月80 元以下、80-90 元两个区间段的转债换手率环比上升明显,但可能这两个区间转债已非转债主流机构关注范围;低级券中90-100 元区间转债月均换手率10%,在各个价位中活跃度中等略偏低。

      经过此轮下跌,转债估值已经到了具备性价比的时候。7 月26 日,偏股型、平衡性和偏债型转债估值为4.6%、23.5%和71.2%,分处于40%、48%和61%分位数水平;偏股型和平衡性转债估值都处于相对低位,而且如果从年初以来的时间维度看,偏股型和平衡型转债估值已经压缩8pct 和5pct。从绝对价格看,全市场公募转债价格中位数为109 元,处于28%分位数水平,也已经处于相对低位。

      虽然转债估值已经具备性价比,但转债上涨本质需要权益市场企稳上升。权益市场上涨,转债期权价值上升,转债价格上涨,同时权益市场上涨才能提升大家对含权资产的信心,资金才能稳定流入转债市场。譬如2019 年年初,偏股、平衡型转债估值都处于低位,但转债上涨的时点还是在权益上涨之际。我们认为当前转债增持可适当谨慎,等待权益企稳后的右侧布局机会。

      投资策略方面,经过这一轮调整之后,高YTM 转债数量增加,部分转债离到期有较长时间,正股退市风险也较小,对于保险、社保基金等期限偏长的配置型机构,增配高YTM 转债已经到了比较好的时机。

      风险提示:股债市场超预期调整;数据统计不准确及更新不及时等风险。  转眼7 月已过,转债市场表现相对弱势,本文梳理了7 月转债的表现,并给出8 月投资建议,以供投资者参考。

      转债修复戛然而止,走弱是7 月转债走势的主趋势。7 月初,转债市场延续6 月25 日以来的上涨修复,但修复时间不长,仅到7 月2 日;7 月3 日到7 月25 日,转债下跌,且跌幅超过整体权益市场(中证转债跌幅5%,上证指数跌幅4%) ;随后1 个交易日,转债达到相对低点之后略有反弹。整体来看,7 月转债市场走弱,中证转债和上证指数跌幅分别为3.4%和2.6%,7 月26 日,中证转债收于377.3 点,点数甚至低于6 月24 日(收于383.2 点)。

      转债走弱,与权益弱势有关,可能也与部分机构主动减持有关。从7 月沪深交易所转债持仓面值环比变化来看,一般机构、券商自营和企业年金减持较多,此外,转债持仓最多的基金虽然增持,但从上交所披露的细分数据看,私募基金增持占主流,公募基金增持相对克制,而且观察二季报基金披露的重仓券,转债市值占持仓总市值1%、0.5%及0.3%以上的重仓券涨跌幅都体现了一个规律,基金重仓券的转债涨跌幅大于正股涨跌幅,而且从评级来看,重仓券中AA 下跌明显,主要系闻泰、天23、晶科等个券下跌明显,因此推测本轮转债走弱除了正股之外,可能也与部分机构减持抛压有关。

      6 月25 日以来低价券进入修复行情,但市场给予的时间和环境还不够。我们观察6 月24 日以来的转债走势分布,6 月25 日至7 月2 日,80 元以下、80-90 元转债数量都有明显下降,价格层主要是上移到90-100 元,但随着7 月3 日以来权益市场走弱等因素影响,低价券数量又明显增加,7 月26 日低价券数量达到116 只,甚至超过了6 月24 日收盘时的低价券数量。具体来看,对于80 元以下的个券,7 月2 日价格上涨到90-100 元的只有岭南和思创2 只转债;对于80-90 元的个券,多数个券在修复中价格都攀升至90-100 元区间;对于90-100 元的个券,7 月2 日50%左右个券价格上升至100-110 元的价格区间。

      观察历史上低价券数量占比与权益市场的关系,可以发现,权益市场对低价券修复是重要因素。历史上低价转债占比较高的当属2018 年股市大幅走弱及2020 年底永煤等信用风险冲击两个阶段。2018 年股市大幅走弱,低价转债占比猛增,上证指数在2019 年年初达到低点,低价转债占比也在此刻达到高峰,随后降准、宽信用以及美联储加息放缓推动行情修复,上证指数止跌回升,低价转债占比也同步下行。但需注意的是,修复后短期可能会相对“脆弱”,具体可见是4 月中旬权益走弱之时,低价转债占比立马回升。6 月开始,权益市场开启震荡态势,低价转债占比盘旋了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步走低,当时转债债底牢固、低价策略可行、固收+基金为增厚收益提升转债仓位是低价转债占比走低的重要因素。

      更为具体的,低价券的“分级”可能已经形成。如前面所述,80 元以下转债,虽然有所修复,但都未突破面值,而80-90 元、90-100 元转债的修复也稍显“脆弱”。此外,作为转债市场主要投资者之一的基金,从二季报持仓分析看,固收+基金对80 元以下转债基本减持;80-90 元转债以减持为主,少部分谨慎增持;90-100 元转债则是增减持均有。此外,6 月市场关注转债的瑕疵在于信用风险,但随着跟踪评级报告披露以及退市风险的相对可跟踪性,信用风险的担忧或许会逐渐衰退,与此同时,流动性风险担忧开始显现。从月均换手率数据看,7 月80 元以下、80-90 元两个区间段的转债换手率环比上升明显,但可能这两个区间转债已非转债主流机构关注范围;低级券中90-100 元区间转债月均换手率10%,在各个价位中活跃度中等略偏低。

      经过此轮下跌,转债估值已经到了具备性价比的时候。7 月26 日,偏股型、平衡性和偏债型转债估值为4.6%、23.5%和71.2%,分处于40%、48%和61%分位数水平;偏股型和平衡性转债估值都处于相对低位,而且如果从年初以来的时间维度看,偏股型和平衡型转债估值已经压缩8pct 和5pct。从绝对价格看,全市场公募转债价格中位数为109 元,处于28%分位数水平,也已经处于相对低位。

      虽然转债估值已经具备性价比,但转债上涨本质需要权益市场企稳上升。权益市场上涨,转债期权价值上升,转债价格上涨,同时权益市场上涨才能提升大家对含权资产的信心,资金才能稳定流入转债市场。譬如2019 年年初,偏股、平衡型转债估值都处于低位,但转债上涨的时点还是在权益上涨之际。我们认为当前转债增持可适当谨慎,等待权益企稳后的右侧布局机会。

      投资策略方面,经过这一轮调整之后,高YTM 转债数量增加,部分转债离到期有较长时间,正股退市风险也较小,对于保险、社保基金等期限偏长的配置型机构,增配高YTM 转债已经到了比较好的时机。

      风险提示:股债市场超预期调整;数据统计不准确及更新不及时等风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