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交易日记:尾盘债市异动 如何理解

张伟 2024-08-06 11:31:32
机构研报 2024-08-06 11:31:32 阅读

  今日债市呈现“V”型走势。海外避险情绪升温,国内股市下跌,风险偏好回落。

      这驱动早盘至下午15 时30 分利率不断下探,10 年国债活跃券在盘中下行突破了2.1%。但是15 时30 分之后,10 年国债利率开始上行,并逆转了全天的走势。最终10 年国债率收于2.14%,较上周五回升了1bp。如何看待尾盘利率的回升,后续债市怎么看,对此我们观点如下。

      一、尾盘债市异动,如何理解

      国债主要的买方是银行,当银行阶段性卖出国债时,这会给利率带来短期上行压力。银行卖出国债可能是基于对后续债市判断,亦或是止盈需求增加等考量。

      从数据来看,最近银行在债券市场没有加久期,基金和保险是加久期的主力。

      观察后续银行是否会持续卖出国债,这对债市来说属于短期扰动。

      央行7 月1 日公告借入国债,但尚未在二级市场卖出国债。根据我们在此前报告《如何看待债市分歧小幅增加》中的测算。拟合关系显示,存量政府债券融资增速如果提升一个百分点,这将带动10 年国债利率中枢上行7.8bp。假设新增5000 亿-10000 亿国债增量卖出,这将带动10 年国债利率上行5bp-11bp。

      2.1%是10 年国债利率的关键点,2.3%是30 年国债的关键点位,今日尾盘债市出现调整并带动10 年国债利率活跃券回升至2.1%以上,这释放出维稳长端利率,防止长端利率过快下行的信号意义。接下来要关注银行卖债的持续性,以及央行卖债是否会落地,这是短期影响长债利率动向的主要因素。

      经济还有待恢复,制造业PMI 连续3 月处于50%以下,央行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偏松,资金价格难以持续抬升。海外避险情绪短期升温,这会通过影响国内机构情绪以及影响机构对于国内货币政策预期进而对债市带来利好影响。综合来看,长债利率风险可控。债市“资产荒”延续,大环境友好,票息策略占优,而当下兼具票息和流动性的品种来看,长久期利率债仍相对占优。

      二、资金面:央行净回笼3009 亿元

      8 月5 日,央行逆回购投放7 亿元,逆回购到期3016 亿元,因而当日央行净回笼3009 亿元。

      资金面保持平稳。DR001 上行1bp 至1.57%,DR007 为1.69%,较前值持平。

      三、债市走势综述

      【利率债】国债利率上行,国开利率下行。国债方面,10 年期国债利率上行1.0bp至2.14%,1 年期国债利率为1.39%,较前值持平。国开债方面,10 年期国开债利率下行0.2bp 至2.19%,1 年期国开债利率下行1.6bp 至1.59%。

      【国债期货】国债期货收涨。2 年、5 年、10 年、30 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变动+0.03%、+0.10%、+0.27%。+1.14%。

      【信用债】信用利差收窄。3 年期AAA、AA+和AA 中短期票据利率分别变动-0.5bp、-0.5bp、-0.5bp。3 年期AAA、AA+和AA 城投债利率分别变动-1.0bp、-0.9bp、-1.0bp。3 年期AAA-、AA+和AA 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分别变动-1.2bp、-1.6bp、-1.6bp。

      四、宏观要闻

      8 月2 日,央行上海总部召开2024 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把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强化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8 月2 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王江表示,金融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必须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坚持稳字当头,重大金融改革要充分评估、审慎决策、稳健实施,特别是风险防范举措要同步谋划、周密部署。同时,也要积极进取,把该立的抓紧立起来,对看准了的改革压茬推进、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7 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 录得52.1,较6 月回升0.9 个百分点, 7 月财新中国综合PMI 回落1.6 个百分点至51.2,为九个月来最低。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回升,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通胀超预期回升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