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2024年三季度
宏观经济
核心观点
外需呈现韧性,但内需不足仍是核心矛盾,通胀偏弱。二季度GDP增速走弱,部分反映短期扰动因素的影响,包括闰年临时性因素消退和极端天气。短期扰动因素之外,出口展现韧性,上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9%。但内需继续放缓致总需求走弱。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均有放缓。由于内需不足、增长放缓,二季度CPI同比仍在0附近徘徊,PPI同比继续负增长,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
货币政策继续宽松。7月最后一周,央行下调MLF利率20个基点,下调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六大国有银行下调存款利率,7月1年期贷款市场利率报价(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均较6月下降10个基点。
财政政策出现积极变化,7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总量上我们预计可能今年能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这次财政加码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不只是支持投资(设备更新),也支持消费(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与以往类似支持措施相比,这次中央财政承担比例上升。
下半年经济走势关键仍在于财政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货币存在需求弱于供给的现象,私人部门对交易货币的需求比较弱,而对储值货币的需求比较强。我们认为,增加货币的需求关键或在于增加交易货币的需求,货币的投放方式要从信贷化为财政。财政投放货币直接进入实体,一方面能增加实体需求,缩小实体供需缺口,另一方面能提升交易货币的需求,有利于货币供需再平衡。
重点观察
财政政策的发力节奏与方式;海外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