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货政报告解读:“稳增长和防风险”再审视
专栏分析:继续提示利率风险,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未尽(1)央行对债市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多处提及利率风险。报告贯穿了对债市运行的关注,在落实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关注机构投资行为和长期收益率的合理位置,防范投资行为偏离可能引发的风险。
(2)货政框架调整仍在持续,关注LPR 报价机制调整和利率走廊收窄。
(3)央行明确对美联储降息的判断,关注发达经济体的外溢效应。
经济通胀:增加对外部不利风险和内部运行分化的关注(1)对于经济形势,报告增加对外部不利风险和内部运行分化问题的关注。(2)在物价运行方面表述变化不大,物价料延续“温和回升”态势。
货币政策:理顺价格传导机制,丰富政策工具箱货币政策基调延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的同时,要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就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而言,需要关注:(1)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2)必要时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3)强化短端政策利率定位,提高LPR 报价质量;(4)继续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维持社融、货币“匹配”目标。
其他工作:关注海外央行走向,地产聚焦保障房建设(1)汇率方面,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兼顾内外部平衡。(2)地产方面,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
综合来看,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取向的同时,对于利率风险的关注贯穿始终。(1)就总体取向而言,7 月政治局会议之后,宏观调控要求逆周期政策加码,货币政策的宽松立场需要维持,“降成本”取向仍在,下半年降准、降息等总量宽松政策依然存在空间。(2)就外部均衡而言,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是货币政策需要权衡的重要因素。央行判断美联储降息临近,新兴经济体外部压力减缓,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宽松的约束减弱。(3)就防风险而言,“防范资金沉淀空转”要求仍在,“手工补息”的金融监管的影响接近出清,随着社融、货币增速的下行,“挤水分”对宽松政策的约束也在减弱。但央行对于利率风险的关注依旧较强,认为长期利率偏离合理区间,警惕机构投资过激行为,关注债券风险敞口。故货币政策操作上,关注确定性的LPR 报价调整和利率走廊收窄,以及可能出现的国债卖出操作,隔夜正逆回购短期操作必要性不强。对债市而言,宽松和调控的交织影响依然是博弈的主导因素,短期关注调控加码、政府债加速发行窗口,及日益临近的三季度末四季度初的债市调整“日历效应”。
风险提示:
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