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解读:从“进得来”到“过得好”

黄文静/薛皓月/张文朗 2024-08-13 08:31:17
机构研报 2024-08-13 08:31:17 阅读

  城镇化正从“进得来”往“过得好”推进。近期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十八大以来,城镇化正在逐步从传统城镇化,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目的是使农业转移人口不仅能“进得来”,也要“留得下”,更要“过得好”。虽然城镇化的“量”推进较快,300 万人口以下落户零门槛,公共服务享有项目快增,但市民化的质仍亟待提升(落户、服务、社保等方面)。

      转移人口市民化“一石三鸟”。我们预计深化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稳定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二是农民工落户预计能提高居民消费。三是促进劳动力按照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向流动,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整体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两率”缩小较难,“两证”并轨较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的目标实现性较强,但缩小常住和户籍人口“两类城镇化率”相对而言难度较大,这因为一次性大规模落户对于流入地公共资源和财政的压力较大。而居住证与户籍证“两类证”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并轨可以更为渐进,由常住地提供公共服务符合“共建共享”原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提供机制更具可操作性,社保完整性和连续性仍有提升空间,维护好“三块地”权益可以减少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后顾之忧。

      “大国大城”与“就近城镇化”并行。我国地域广阔,各城市和县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大,城镇化建设不是一刀切。《行动计划》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一类是“大国大城”,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另一类是“就近城镇化”,对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

      资金是影响城镇化速度的核心问题。尽管常住地登记户口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多年,但未在全国大范围铺开,根本原因在于要厘清成本分担和激励机制。中央对地方的激励力度可能仍需加大,补贴方式或需从“补砖头”(按行政区划的盘子大小去配给资源)转向“补人头”(按人口流入强度给予资源倾斜,加大人地钱挂钩)。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