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报告:从三中全会解读国企改革

尤春野 2024-08-13 12:00:49
机构研报 2024-08-13 12:00:49 阅读

  事件点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明确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节奏和重点领域。全会强调系统集成与实效,通过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将市场、国企、民企、金融、人才等生产要素协同调整,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企改革从宏观调结构、保民生,中观强产业,微观增效率三个层面分类推进,强调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稳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效率,解决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关键技术受制等问题。预计相关产业政策将由深改委、发改委及各部委陆续研究出台,指导各行业调整。

      改革的逻辑:从自身出发,分类推进,适应新时代需求。改革从自身出发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强调回归主业、提高效率、加强技术创新环节中基础研究的投入,减少对快钱、短利的过度追求,消弱规模情结,站在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分类推进改革,释放过去垄断行业中较长产业链的部分环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例如,在电力体制改革中,发电与售电已经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体放开,配电网络也有推动市场化的意向,而投资规模较大,对民生保障有高要求的输电网络则由国有电网体系牢牢把控。

      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和国内经济变轨的背景下,国有经济改革的方向明确: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率。从国有经济增加值、保障性功能、战略使命三个角度分类考核国有经济。首先,国有企业应配合宏观经济结构性调整,优化整体布局和结构,打通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增强产业链安全,避免盲目扩张。资本应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国企考核将采取增加值、保障性功能、战略使命三个角度分类考核。

      新的考核体系能够确保企业在实现保障性功能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同时,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并重视全要素使用成本,防止过去追求规模忽视效率的情况再次出现。考核标准将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量身定制,以确保改革既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又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需求。

      风险提示: 1、政策解读与主意不符,调整方向或现偏差;2、受全球不确定性影响,改革节奏或遭逆风。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