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点评:短贷强力“去水分”

何宁 2024-08-14 12:00:49
机构研报 2024-08-14 12:00:49 阅读

  事件:7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7708 亿元,预期4561 亿元,前值增加32999 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 亿元,预期10216 亿元,前值21300 亿元。

      7 月信贷:短贷强力“去水分”,票据融资“补空缺”

    7 月信贷总量增加2600 亿元,同比少增859 亿元,低于预期。7 月本为信贷小月,预期需求双弱背景下,单月新增贷款创2009 年11 月以来的新低。

      居民贷款净减少2100 亿元,同比多减93 亿元(前值少增3930 亿元),自2 月以来居民贷款大幅少增的趋势有所缓解。居民中长贷小幅回升,同比多增772亿元。尽管数据边际好转,7 月地产销售并未见到拐点,居民提前还贷仍较集中,居民中长贷的短暂回暖或与2023 年7 月基数偏低有关。

      企业贷款缩水,中长贷投放有待加速。企业贷款新增1300 亿元,同比少增1078亿元,单月新增量是2019 年12 月以来新低。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412 亿元,企业短贷同比多减1715 亿元,表内票据融资新增5586 亿元,同比多增1989亿元。企业中长贷持续走弱,反映信贷需求有待提振,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后续企业中长贷投放有望加速。7 月表内票据融资增量为历史高点,反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银行加大票据承兑为贷款冲量。

      本月居民和企业短贷表现显著偏弱。企业短贷增量创有史以来新低,单月净减少5500 亿元。居民短贷减少2156 亿元,同比多减821 亿元。若对比实体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信贷的比重,7 月居民+企业短贷占比为历史最低,反映短期贷款对信贷的拖累较为严重。究其原因,居民端或表征消费需求走弱,但由于近期居民贷款中经营性贷款占比逐渐提升,也不排除消费和个体经营性需求双走弱的局面。企业短贷创历史新低或与央行整治资金空转、“去水分”有关。央行在3 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曾强调“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企业资金套利和空转主要表现为企业用低息贷款购买理财、存银行定期套利、转贷给其他企业等。4 月以来禁止“手工补息”,严监管效果不断显现,企业借短贷存入高息“补息”存款的链条被阻断,或是4月以来企业短贷显著走弱的主因。

      7 月社融:剔除财政因素的社融增速同比持平7 月社融增加7708 亿元,同比多增2342 亿元,环比边际回暖。社融存量增速提高0.1 个百分点到8.2%,但剔除政府债券的社融增速仍为6.7%。结构上看,政府债券延续多增,与企业债券和非标融资共同支撑社融。7 月新增政府债券6911亿元,同比多增2802 亿元。国债发行拉动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增长。7 月国债净融资额达到4310 亿元,而专项债净融资规模仅为99 亿。社融口径人民币信贷减少767 亿元,同比少增1131 亿元。表外融资方面,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减888 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多增338 亿元。企业债券新增2028 亿元,同比多增738 亿元,或与2023 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

      广义货币:M1 继续探底,M2 增速小幅回升

      M1 增速下降1.6 个百分点至-6.6%,继续创历史新低。M2 增速回升0.1 个百分点至6.3%。存款结构方面,居民和非银存款多增,企业存款持续流出。居民存款同比少减4793 亿元,企业存款同比多减2500 亿元,或反映居民向企业存款的转移减少。非银存款同比多增3370 亿元,存款尤其是企业存款向理财的转移仍在继续。财政存款同比少增2625 亿元,反映7 月财政发力力度有所提升。

      M1 降幅扩大,意味着禁止手工补息和强监管的影响仍在释放,金融数据挤水分是分项数据触发“历史时刻”的部分因素。监管效应将逐渐弱化,但信用紧缩的核心仍是地产销售、居民预期、企业需求均较弱。央行Q2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克制的宽松”信号,外部制约减弱后降准降息仍有可能;但央行或许更注重调控模式转型,畅通货币传导途径。我们认为,相比温和的货币宽松,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或更加重要,例如加大财政政策配合,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多重举措下才能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金融支持实体的效率。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