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挤水分”成效明显 信贷提质增效的核心是需求

机构研报 2024-08-14 14:31:02 阅读

  事件: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4 年7 月新增社融约7710 亿,同比多增2342 亿,存量社融同比增长8.2%,增速环比回升0.1pct;7 月新增信贷2600 亿,同比少增859 亿。M1 同比下降6.6%,降幅环比扩大1.6pct;M2 同比增长6.3%,增速环比提升0.1pct。

      受“挤水分”和弱需求影响,信贷延续少增,票据贴现及非银贷款贡献主要增量。7 月金融数据口径信贷新增2600 亿,同比少增859 亿;存量信贷增速环比持平于8.3%,较2023 年累计放缓2.1pct。其中对公(不含票据贴现)、零售贷款合计净减少6386 亿,而票据贴现、非银贷款合计新增7643 亿。信贷少增既是实体经济复苏偏弱的映射(中采PMI 连续3 个月位于枯荣线下,财新PMI 也自去年10 月后再度降至50%之下),又是监管引导“挤水分”、破除“唯信贷增量”导向的结果。展望全年,预计信贷同比少增是大概率事件:若假设2H24 信贷增量分别较去年同期持平/同比少增1 万亿元,则2024 年信贷增速将分别为8.5%/8.1%,对应全年分别新增信贷20/19 万亿,分别较2023 年少增3.3/4.3 万亿元。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目前核心目标是“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预计下一阶段调优信贷增量结构、提升投放质效是更值得期待的方向。

      结构上,居民端、企业端需求均未实质改善,后续需关注有效需求的回暖及信贷结构的优化。企业端,7 月企业中长贷新增1300 亿元,同比少增1412 亿元,客观反映基建等对中长贷拉动作用有限,后续关注财政发力及储备项目落地进展;短期融资方面,7 月企业短贷净减少5500 亿,同比多降1715 亿,票据冲量现象(7 月新增表内票据5586 亿、同比多增近2000 亿)表明企业短期主动扩张意愿仍弱。居民端,“517”地产新政带来的情绪回暖未能延续,7 月中长贷仅新增100 亿,环比少增超3100 亿,低基数下同比多增772 亿;居民短贷净减少2156 亿,同比多降超820 亿。

      在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扭转、消费意愿未明显修复的背景下,预计零售弱需求仍将继续。

      政府债多增支撑社融增速边际回升。7 月新增社融约7710 亿,同比多增2342 亿;存量社融增速较上月提升0.1pct 至8.2%。结构上,政府债发行是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支撑。7 月政府债新增6911 亿,同比多增超2800 亿,考虑到7 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预计政府债发行仍将保持较高力度、继续支撑社融表现。尽管表内外融资表现乏力,但7 月企业债发行提速值得关注,低利率环境下对信贷投放有一定分流。7 月新增企业债2028 亿,同比多增738 亿;对实体发放人民币贷款净减少767 亿,同比多降1131亿;表外融资净下降755 亿,低基数下同比多增970 亿,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净减少1075亿,同比少降888 亿。

      M2 增速企稳,但规范手工补息导致M1 降幅继续扩大。7 月存款净减少8000 亿,同比少降3200亿。在社融增速企稳的同时,M2 增速止跌微升,但考虑到信贷派生减弱、存款降价及资管产品分流等影响,增速短期难有明显抬升;M1 降幅较5 月扩大1.6pct 至-6.6%,预计打击手工补息背景下企业活期存款下降是最主要原因(7 月企业存款净减少1.78 万亿、同比多降2500 亿),实体活力偏弱、房企销售回款不畅亦有拖累。此外,财政存款新增6453 亿、同比少增2625 亿;非银存款新增7500 亿,同比多增3370 亿。

      投资分析意见:7 月信贷延续少增反映有效融资需求拐点仍未确立,但伴随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以及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更为突出,我们判断后续金融数据有望逐步企稳。无论是在红利低波策略下的资金面驱动,还是盈利稳定且有望边际改善的基本面变化(金管局披露二季度商业银行业绩表现稳定、净息差环比企稳、不良率延续改善),我们认为银行板块全年都将收获可观的绝对和相对收益。现阶段可在资产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从低估值个股中优选优质高股息银行,同时重点关注利润表有望底部改善、筹码结构较优的超跌股份行。个股层面,1)重点增配低估值高股息的优质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2)优质区域性银行继续持有,也是长期重点跟踪的绩优者:苏州银行、苏农银行、瑞丰银行、常熟银行(彰显α属性)。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成效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节奏低于预期;息差企稳进程不及预期;尾部不良风险加速暴露。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