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研究系列(一):自主势起 出海远航
一、全球汽车市场特征:汽车工业发达地区/成本较低地区出口至经济发达地区/汽车工业薄弱地区
全球汽车市场整体规模约9000万辆,2023年中/美/欧汽车市场合计占比为69%,为全球核心汽车市场。
汽车出口国可分为两类:1) 汽车工业发达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地,2023年产销差分别为498万、388万、251万、143万辆,主要去向为汽车出口;2)成本较低地区,如墨西哥、西班牙、泰国等地,2023年产销差分别为242万、126万、106万辆,主要去向同样为出口。
汽车进口国同样分为两类:1) 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汽车工业实力与汽车消费能力均较强。比较典型的如美国,汽车产业外溢至周边成本较低的墨西哥地区,实现了区域汽车工业内部循环;2)汽车工业薄弱地区,如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澳大利亚与俄罗斯自身汽车工业较为薄弱,依托汽车进口来满足本国的汽车消费需求。
二、总量:换购+出口成为拉动新车销量的两大动力,汽车销量整体稳健向上,看好国内汽车市场
看好国内“以旧换新”拉动2024~2026年“报废高峰”转化为新车销量。2008~2010年,国内新车销量由977万辆提升至1885万辆,CAGR高达38.9%,两年实现销量翻倍。国内汽车报废中枢约为16年,故预计2024~2026年将迎来报废高峰。“以旧换新”政策及国内优质的电动智能化车型供给共同促进“报废→换购→新车需求”的顺利转化。
看好国内成熟的汽车产业出口带动新车销量:1)依托国内成熟的汽车产业,以及在电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积极汽车产业出海,整车出口+海外建厂双管齐下。2)2023年国内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8.1%;其中上汽出口110辆,同比增长21%;奇瑞出口93万辆,同比增长105%;比亚迪出口25万辆,同比增长350%。2024H1国内汽车出口达到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汽车出口稳步向上。
三、结构:自主新能源品牌高端化(30万元以上市场)仍有广阔空间
高端市场(30万元以上)仍主要被宝马/奔驰/奥迪(BBA)所占据,超、一线、二线外资豪华品牌合计占比65.1%。
看好自主新能源豪华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广阔替代空间,如华为智选车、理想、蔚来、比亚迪腾势、阿维塔、岚图、小鹏等,以上品牌2024H1市场份额约为27.2%,相比于自主品牌整体56.5%的份额占比,仍具备广阔的替代空间。
中高端市场(20-30万)主要以特斯拉作为主要标杆,该价格带市场相对分散,自主新能源品牌玩家相对较多,竞争相对激烈,但依然为高端品牌车型下探,提升市场占有率的不错选择。
四、格局: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承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一超多强”格局逐渐形成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4.3%下降至2024H1的43.5%,下降20.8个百分点。1)其中日系车下降幅度最大,下降9.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日系车主要以经济性、可靠性为卖点,智能化相对落后,新能源汽车在经济性、智能化方面的强大优势,明显削弱了日系车的核心竞争力。
2)德系车市场份额下降6.1%,主要由于在电动智能化领域的相对落后,但高端市场较为稳固;3)美系车下降2.7%,特斯拉的销量上升弥补了燃油车的部分份额下滑。
自主品牌“一超多强”格局逐渐形成:1)“超”—比亚迪,借助在插电混动领域的领先优势,已形成“规模/成本/技术/品牌”优势,2024H1市场占有率为13.6%;2)奇瑞依托多年海外市场布局,较为迅速地开拓海外市场,2024H1总计出口汽车53.2万辆,同比增长35.0%;3)吉利借助逐渐完善的产品矩阵,扩大市场份额;4)长安逐渐形成新能源品牌矩阵(阿维塔/深蓝/启源),并加强与华为合作,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5)长城在部分细分市场,如硬派越野、皮卡上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自主新势力品牌目前销量基数仍较小,主要在部分细分市场实现了一定的份额占比。
风险提示:国内汽车出口不及预期;国内换购需求不及预期;国内汽车消费升级不及预期;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