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热点跟踪:岭南转债或迎来转机?
8 月14 日晚,岭南转债到期,公告公司现有货币资金无法偿付48953.50 万元转债余额,转债违约成为既定事实。8 月15 日-16 日,岭南转债违约事件持续发酵;16 日,176 只转债跌幅超2%,大幅回调转债数量远超历史中枢水平。
17 日下午,岭南股份发布《关于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拟向“岭南转债”持有人部分收购债券的公告》。
至此,岭南转债到期违约事件或迎来新节点。如何看待第三方筹划收购岭南转债,历史到期转债偿付压力如何应对,本文聚焦于此。
第三方收购岭南转债,怎么看?
根据岭南股份8 月17 日14:30 左右发布的最新公告,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正在筹划收购部分“岭南转债”及其从权利相关事项,初步收购方案如下:
截至2024 年8 月14 日收市,债券持有人所持有的“岭南转债”不高于1000张的,按照其持有的全部债券数量收购;持有债券数量超过1000 张的,以1000张为限,部分收购。以“岭南转债”2024 年8 月9 日(含当日)前连续20 个交易日收盘均价上浮15%为收购价格(即100.127 元/张)。
本次债券收购,持有人转让给收购方的权利是债券本金、利息等全部债权权利以及包括担保权利在内的全部从权利。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后续将根据收购的债券向公司主张债权权利,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或申请破产重整的计划。
根据iFinD 企业库相关资料,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中山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实控人为中山市国资委。
而此次中山市国资委下属企业溢价收购已违约的岭南转债与岭南股份的国资背景有关:根据岭南股份此前相关公告,2022 年9 月,中山火炬区国资下属中山火炬华盈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设立中山华盈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收购岭南股份5.02%股权并取得原实控人委托的岭南股份17.32%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中山火炬区国资委自2022 年末成为岭南股份的实控人。当然,岭南股份原实控人所持公司股份被司法保全,也为岭南股份的背景认定添加了些许不确定性。
国资体系公司作为第三方收购人筹划收购部分岭南转债,或为岭南转债持有人求偿之路带来了新的转机,具体有何关注点,我们对应来看。
1、关于收购价格与金额:
本次拟收购价格为“岭南转债”2024 年8 月9 日(含当日)前连续20 个交易日收盘均价上浮15%(即100.127 元/张),低于转债到期赎回价格107 元,但是明显高于岭南转债8 月9 日最后1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71.3720 元,更明显高于8 月14 日岭南转债的转股价值66.4286 元。第三方收购单个转债持有人持有的转债数量不超1000 张。
从债券持有人角度看,拟收购价格仅略高于面值,类似于债务重组中减免了债务利息;对单个转债持有人的最高收购金额为10 万元,也即10 万元以下可获得小额全额清偿。这或也部分解释了最后交易日岭南转债及正股双双涨停的原因,即部分投资人买入博小额兑付。小额兑付的临界线为10 万元,与正邦转债根据重整计划的现金清偿方案临界线一致,高于同行业的全筑转债(5.05 万元)。
而根据公募基金季度报告,24Q2 已无公募基金持有岭南转债。因此,可以合理预期岭南转债的最终持有人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比很低,本次小额兑付的受益人主要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从收购方角度来看,或相当于中山市国资委下属企业按照本金承接了岭南转债对应的债权关系,并对岭南股份的债务进行展期。根据公告,新的债权人后续向公司主张债权权利,但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或申请破产重整的计划。这也意味着此举或更类似于新债权人(中山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倾向对岭南股份的债务进行了展期,而不是通过债转股方式成为岭南股份新股东。
2、关于第三方收购方:
岭南股份股东中山华盈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是中山火炬公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山火炬公资集团”)下属企业。中山火炬公资集团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下属发债企业,主体评级AA+,截至8 月17 日尚有存量信用债8亿元。
而拟收购方中山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服务有限公司向上穿透后是中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山投资控股集团定位为服务中山市城市战略发展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主体评级AAA,截至8 月17 日尚有存量信用债20 亿元。
整体来看,拟收购方的背景实力较强,为岭南转债的小额兑付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安全垫。不过本次收购尚处于商议筹划阶段,关注后续落地情况。
转债偿付压力,各方如何应对?
转债退出方式仍以转股为主,但转债转股难度及偿付压力有所提升。以金额计算,2017-2022 年退市的可转债中,整体来看超90%以上转债规模以转股形式退出,仅有极少部分规模转债到期兑付或回售兑付。而从单只转债退出方式来看,通过大面积转股(转股比例超80%)后退市的转债占比亦在90%以上。但是2023 年以来,伴随着权益市场走弱,转债转股难度有所提升,转债整体转股比例有所下降,以到期兑付为主或混合方式完成退市的转债数量比例有所提升。尤其是2024 年以来退市的转债中,仅有71.6%的转债规模以转股方式退出。
2023 年以来,转债偿付压力提升之下,发行人及其相关方也出现了多种应对措施。根据我们在1 月21 日报告《临期转债的“回旋之路”与下修博弈》中的梳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发行人的转债下修倾向及落地案例明显增加。截至7 月末,2024 年内提议下修转债数量达138 只,相较2023 年全年(62 只)翻倍。转债下修意愿和幅度随剩余期限缩短而有明显提升,通过下修来应对转债到期偿还压力较为普遍。
第二,引入外部投资人借助外力来应对到期赎回压力,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转债,典型案例如2023 年的光大转债、2024 年初的江银转债、中信转债等。这类操作主要是股东按照市价(通常高于转股价值)买入转债后转股,可以提升控股的持股比例并降低偿债压力。
5 月以来,转债控股股东、管理层等增持转债以增强投资人信心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典型案例如山鹰转债等。只是增持转债只是中间过程,后续增持的转债如何退出仍是关键。
而当下,第三方收购岭南转债也为转债到期偿付压力应对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
也即在公司依靠自身资金难以偿付转债且缺乏银行等外部再融资渠道情况下,引入第三方承接债权以实现债务展期,用时间换空间或许也是一种方式,只是市场或许更希望该类外援引入时点提前至转债到期前。
整体看,对转债投资人而言,当下我们在评估转债偿付风险时,对外部支持力度这一考量因素可以适当赋予更高的权重。相比7 月因正股退市而退市的广汇转债,央国企转债的安全垫相对仍更为充足,当然转债规模及博弈小额兑付的投资人持有规模亦很关键。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超预期;权益市场波动剧烈;海外基本面变化超预期;转债偿付压力超预期、应对措施落实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