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再平衡

黄文涛/刘天宇 2024-08-19 18:01:21
机构研报 2024-08-19 18:01:21 阅读

  核心观点

      1. 中国经济正经历投资与消费、财政与货币、跨周期与逆周期、短期与长期、中央与地方的多重再平衡过程。

      2. 货币政策淡化规模、总量调控,聚焦存量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更需要财政发力,需要中央政府加杠杆。

      3. 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兼顾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总量与结构性政策的出台更加注重一致性评估。

      中国经济再平衡

      投资与消费的再平衡

      制造业供需关系仍在调整进程中。短期内部分行业出现产能利用率的下行、价格下行压力,需要重新思考供需关系。产能调整过程中,投资可能对经济更多发挥结构性作用。消费仍有政策发力空间,政策层面有望通过转移支付继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稳定政策预期、支持重点行业和提振资本市场来提升中高收入群体信心。

      财政与货币的再平衡

      货币信贷投放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淡化规模、总量调控。

      预期偏弱背景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存量结构调整。经济增长亟待财政政策发力,更加给力。

      跨周期与逆周期的再平衡

      政治局会议再提逆周期,承托短期经济意图明显。逆周期性政策解决“行稳”,及时熨平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短期波动。跨周期性、结构性政策解决“致远”,重点解决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包括高质量发展、中长期债务问题、房地产、人口问题等。

      短期与长期的再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短期面临一定压力。政策重点应关注如何避免短期经济问题长期化。需要及时出台一揽子综合政策“组合拳”,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中央与地方的再平衡

      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财政总体稳健。

      疫情过后,美国经济比日欧更具有韧性,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紧缩财政。当前我国财政应更注重中央和地方的平衡,充实地方财政。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应走在前面。

      风险分析

      (1)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2)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3)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4)若经济金融化险进程不及预期,部分主体债务违约风险可能上升。(5)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中东地区形势紧张,全球多国、多地区举行大选,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