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百年野村:全球化扩张的得失启示
核心观点
野村于1925 年成立,1961 年日本上市、2001 年美国发行ADR 上市,至今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数十年出海历程,已成为日本证券行业龙头、横跨多领域的国际化证券集团,业务覆盖欧美亚太等地,在资管、研究等轻资本业务均有较强的市场地位。2023 财年,集团扣除财务费用后营业总收入15,620 亿日元,其中海外占比50%;税前利润2,739 亿日元,海外占比仅2%。本篇报告深度拆解野村全球化历程、布局与表现,回顾百年投行在出海历程中的得与失,总结三点核心经验:国际化方式与路径需因地制宜、综合考量并购的风险回报、轻资本业务为重要突破口。
野村百年征程:从本土龙头到跨国集团
回顾野村全球化历程,从50 年代开始尝试、80 年代“黄金十年”提速、90年代受困停滞、21 世纪后经营修复并购扩张。脉络上,从自身最熟悉的亚洲市场出发,逐步扩张至美国和欧洲,成功构建覆盖全球的业务平台。早期主要通过在海外设置办事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市场;近年来多业务线开展并购,实现快速扩张,成功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金融平台,并以资管、研究等轻资本优势奠定龙头地位。目前,野村业务涵盖欧美及亚太区域,海外营收贡献占比过半,但欧美常年亏损,对业绩造成拖累;日本本土为利润核心贡献。整体而言,野村的全球化增收不增利。
欧洲&亚洲:收购雷曼后雄心壮志未酬
野村于60 年代、80 年代已在亚洲、欧洲初步布局。全球化的里程碑是2008年金融危机收购雷曼兄弟的欧亚业务,奠定全球头部投行的市场地位,且双方互补的业务和客群结构给予了业务协同的基础,并购后野村准备于全球市场一展宏图。但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对欧洲市场给予重创、日本本土内幕交易丑闻也反映内控机制存在缺陷,野村欧洲业务陷入亏损,最终只能通过大规模裁员、业务调整改善经营,雄心壮志未得以施展。2016 年野村宣布退出欧洲地区股票业务,以进行成本缩减。2023 年重启欧洲股票业务,但目前仍处于亏损。亚太区域布局广泛,营收利润稳健但体量和贡献度较小。
美洲:持续外延扩张,折戟于减值/投资
野村最初立足本土,服务日资企业出海。2001 年ADR 上市补充资本实力,2007 年12 亿美元全资收购交易服务提供商Instinet、2015 年12 亿美元收购资管公司ACI 的41%股权、2019 年0.9 亿美元收购精品投行Greentech。
大规模收购推动美洲营收贡献持续增长,2023 财年达29%(VS 欧洲17%、亚太4%)。但因收购后经营表现不佳,野村也深受其苦,2018 财年Instinet商誉减值670 亿日元;2022 年ACI 造成较大幅度的投资账面亏损。此外,2021 年Archegos 爆仓,当年损失2457 亿日元,次年又损失逾600 亿日元。
多项冲击下,野村美洲业务在2015-2023 共9 个财年中,6 个财年录得亏损。
启示借鉴:综合考量并购,轻资本稳健布局
回顾野村在全球兼并收购经历、轻重资本业务布局,总结三点核心经验:1)综合考量并购的风险回报,虽然可实现快速扩张,但若宏观环境发生转折、业务协同不及预期、文化体系磨合困难,则适得其反;又若估值过高,未来的商誉减值风险也会对业绩形成长期拖累;2)打铁还需自身硬,国际化的基础在国内,本土是全球扩张的基本盘,也是业务延伸的起点,自身经营受阻、内控出险则难言出海;3)轻资本业务是优质方向,野村在资管、研究等业务做出特色,是全球化的重要抓手;重资本则要强化风控。
风险提示:日本股市下跌幅度超预期、全球化布局进展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