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研究:货币政策力度指数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加速完善,丰富的政策“工具箱”也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诸多甚至可能相互背离的指标中,如何敏锐地捕捉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和力度变化?我们从扩散指数的基本逻辑出发,在适度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周频“国信货币政策力度指数”。
该指数包括两个子指数,即“价格扩散指数”与“数量扩散指数”,综合指数是两者的加权。综合指数和子指数越高,则代表宽松力度越强,反之亦然。
算法和数据是指数构建的两大核心,也是有效性关键。本文将从算法和数据两个方面,分别介绍该货币政策力度指数的构建思路。
算法方面,底层逻辑以扩散指数为基础,并加以适当改进。改进的核心在于解决两个难点:一是如何处理不同量纲指标间的可比性问题,二是如何合理设置不同指标的权重。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拍脑袋”,本着系统性和客观性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量化手段解决。
遵循这个原则,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将每个数据序列进行Z-score 标准化,再进行等权加总可以同时较好解决上述难题。
数据方面,国信货币政策力度指数共纳入10 组数据,包括“价格指数”的5组,以及“数量指数”的5 组。每个指数的5 个指标,经过上述标准化算法的一系列处理后,叠加后可以得到对应指数的周度变化。
在对“国信货币政策力度指数”试用和完善期间,该指数总体较敏感地捕捉了央行政策态度和市场资金面的边际变化,成为日常跟踪研究的重要参考。
除观察短期波动外,在进一步降频(如降为月度)后,该指数也可以用于拉长周期回溯货币政策的总体趋势和变化特点。
与此同时,这一指数仍有持续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一方面,央行的政策框架进入密集迭代期,相应地,MLF 等指标也面临更迭。另一方面,央行“预期管理”将逐步成为重要政策工具,应以合理方式将其量化并纳入指数。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动荡,海外经济进入衰退。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