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比较周报:再投资视角看银行涨幅第一
核心结论:过去银行等板块的分红可能被分流,成为其他股票或新股的“增量资金”,但今年以来可能演绎了相反的逻辑。随着越来越多的A 股上市公司步入成熟期,其面临的是市场空间的逐渐饱和、新市场的缩减,成长股的正反馈放大收益可能变为负反馈放大亏损,盈利预期下修,减少了红利股被成长股分流红利再投资;而IPO 和定增行为的大幅减少让分红成为一类体量可观的增量资金,(分红+回购-募资)/市值的水平快速接近美股等发达市场,在银行板块高资金敏感性的禀赋下,红利股更容易演绎“填权行情”。
高股息板块表现不佳常因“股息率陷阱”,背后原因之一是分红的外部性现金分红是重要的场内增量资金来源,而分红出的资金不会全部回流至原股票,一部分会流入其他投资者看好的股票,一部分会因为投资者参与打新等活动从募资端(IPO、定增)流出,还有一部分会直接流出A 股。这一机制背后对应的是“红利再投资”,不分红的公司在预期回报率更高时,可以享受分红较多公司带来的增量资金,特别是当投资者认为高分红公司行业前景一般、低分红公司发展预期较好时;另外,产业趋势较好的行业,也往往伴随较大的募资需求,IPO、定增行为也会虹吸资金。
过去的A 股环境中,分红的分流效应较为明显,而今年可能演绎相反逻辑成长股的本质是将当期盈利自动带入未来进行正反馈放大,随着越来越多的A 股上市公司步入成熟期,盈利预期下修,成长类股票的虹吸效应下降;另一方面,2023 年以来,募资行为大幅减少,很大程度缓解了流出压力。
银行作为分红最多的行业,分流效应边际好转,今年表现良好。最近年度的分红行为来看,银行高达6133 亿元,远高于分红总额第二位的石油石化(分红1910 亿元)。房地产板块股息率、分红总额并不突出。
分红带来的内生增量资金量级可观,且银行板块资金敏感性强国际比较看,当前A 股内生分红贡献的净增量资金占股票总市值比重快速上升,已接近美股。与A 股其他关注度较高的资金主体对比:在19-21 年成长风格主导期间,北向资金月均净流入267 亿元,年化净流入3208 亿元;主动偏股基金2020-2021 年则最高季度净申购接近8000 亿元,季度净申购中枢在3000 亿元左右。而银行板块年度分红规模为6133 亿元,而A 股最近年度分红+回购总规模达24732 亿元。
投资策略:把握消费板块波动率阶段放大机会,长期仍看“耐心资产”等待地量之后的波动放大,把握消费阶段大波动:首先,8 月以来的A 股行情展示出市场对内需政策预期的高度敏感性:1)在7 月30 日的政治局会议通稿中,提振消费相关表述位于各领域细分政策之首,提出“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2)7月25 日,《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中明确对涉及领域的1500 亿资金,对内需支撑政策的中央与地方的资金分担作出了安排。第二,内需类消费板块在24H2 可能反复的海外衰退交易+美国大选交易中相对出海链或占优。第三,当前主动偏股公募基金连续5 个季度赎回,而最新24Q2 数据显示消费板块主动减仓较多,拥挤度已明显缓解。长期来看,高股息超额反转条件或有两类:一是长期国债利率中枢不再下行,二是高股息板块股息率进一步提升受阻。长期风格切换需耐心等待更多右侧信号,具备垄断性、稀缺性的高股息资产有望获得价值重估。
风险提示:1)过去历史经验仅供参考;2)行业跨期比较仍存在不可比因素,仅供参考;3)政策出台和落地具备不确定性。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