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系列报告之二:中国碳市场:谁是下一个“卖炭翁”?
当前全球气候问题频发,加之双碳目标实现日期的临近,碳市场建设迫在眉睫。在7月结束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和CCER制度。
我国碳市场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之前,已构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在目标提出之后,迅速完善相关机制,进入加速发展期。在2020年之前,我国开设了9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作为碳市场的基本交易框架。随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将环境问题提高到国家治理层面。2017年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电力行业首批纳入进来。直到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中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随后我国碳市场进入加速发展期。2021年7月,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启动,同年,国务院提出“1+N”的顶层设计方案,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纲领文件,随后各个行业陆续发布了N份制度文件支持发展。
全国统一碳市场是由碳配额交易市场(CEA)和碳减排额交易市场(CCER)组成。CEA市场是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其中一级市场是由生态环境部核算总碳配额,根据规定分给各个公司。二级市场是指在二级市场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各个公司根据自身对碳配额的需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
CCER市场指通过支持发展清洁项目来获得减排额,可用以抵扣自身碳排放额度。
碳市场交易特点:
1)交易量:临近履约期,市场放量交易,呈现“潮汐”特点,整体市场流动性不足,活跃度较低。截至2024年8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7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74亿元,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2)交易方式:以大宗协议为主。按单笔交易量分为挂牌协议(场内,单笔<10万吨)和挂牌协议(场外,单笔≥10万吨),目前虽然以大宗协议为主,占总成交量的83%。未来随着纳入行业和企业的增加,或逐渐转向挂牌协议为主。
3)碳配额:采用行业基准法核算碳配额。针对不同发电机组产生的CO2排放量设定对应的排放限额(供电/热基准值),再根据公司拥有的发电机组情况进行加总,为该公司的总额度。每类机组分配的碳配额逐年下降,企业履约机制也不断优化。当前我国免费碳配额,未来将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引入有偿配额机制。预计未来电力行业将引入该机制,有偿配额比例约5%-8%。《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中提到,41%企业需要购买额外碳配额以满足履约要求,表明该类企业碳减排效果未达到行业基准水平,仅有32%企业碳配额刚好满足履约要求,有27%企业有盈余。
4)覆盖行业: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预计2025年会扩容至电解铝、水泥、民航,2027年增加钢铁、玻璃、造纸,2030年增加石化、化工。
5)履约情况:减排成效显著。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8.78%。
碳价: 2023年下半年开始,碳价显著上升,定价机制显现。但与欧盟碳价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碳价上涨主要原因:碳配额供不应求。
1)供给端:可出售配额减少,第一,政府将收紧免费碳配额,引入有偿碳配额制度,稀缺性更加突出;第二,《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中提出,下一年分配额度是当年排放量的70%,每个机组对应的碳配额是逐年减少;第三,最新修订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将严惩违规行为。对于未按时履约企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万元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前罚款仅2-3万,许多企业“以罚代缴”。
2)需求端:企业购买需求增加,第一,企业碳排放管理意识加强,碳配额规范化管理,避免受到处罚;第二,企业担心碳价不断上涨,计划提前购买碳配额用以降低平均履约成本;第三,企业预期未来免费碳配额将会收紧,“惜售”心态加剧;第四,控排企业的基准线将进一步下调,提高减排要求;第五,欧盟碳税开始实行,企业需购买碳配额用以抵消碳排放;第六,CCER市场抵扣比例较少,仅有5%,难以满足企业碳中和需求。
特斯拉:“卖炭翁”收入促使企业扭亏为盈。2020年,特斯拉全年净利润6.9亿美元,仅靠出售碳积分的收入为15.8亿美元。让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实现了全年扭亏为盈。自2009年设立“卖碳”计划以来,截止到2023年底,该计划为特斯拉贡献了超90亿美元碳交易收入。2024年Q2披露,碳积分销售收入对净利率贡献率高达60%。
我国碳市场,谁是下一个“卖炭翁”?我国电力行业披露碳交易数据的较少,限于数据可得性,仅统计有30只股票。梳理以下“卖炭翁”潜力股票池:筛选出2023年年报中披露公司有碳排放交易收入或碳排放交易资产,共有23只。
风险提示:中国碳市场相关政策推出不及预期、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持续投资存在风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