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财政收支数据背后:卖地收入依然偏弱 关注专项债发行
核心观点
财政部于8 月26 日公布的7 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24 年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 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我们认为,综合考虑超长期特别国债年内相对平滑发行、8 月份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边际加快,预计未来已部署财政政策逐步落地有助于推动政府性基金支出提速,但卖地收入不足的矛盾短期较难有效化解。我们认为,如果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例如汇率和外汇储备承压,仍有可能在2024 年内调增预算赤字,扩大财政刺激力度。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 月同比降幅边际收敛,负增长主要系基数效应扰动据我们测算,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50 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较6 月继续收窄。数据显示,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 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分中央和地方看,1-7 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45 亿元,同比下降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5918 亿元,同比增长0.6%。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1-7 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同比下降5.4%;非税收入24423 亿元,同比增长12%。
我们认为,由于2023 年财政收入基数高,2022 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 年前几个月得以入库,抬高了2023 年一般公共预算的收入基数。其二是2023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2024 年的减收影响。比如,2023 年8 月开始实施了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这就会使2024 年前8 个月执行的低税率对应2023 年同期相对较高的税率。又如,2023 年年中出台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收加计抵减,提高部分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政策也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预计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后,2024 年内税收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结构上看,受上述基数效应等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4%。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下降5.2%,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税增长5.5%,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8%,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个人所得税下降5.5%,主要受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出口退税12824 亿元,同比多退1632 亿元,有力支持外贸出口增长。
预计后续财政收入稳步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在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的积极定调之下,2024 年广义财政支出保持较高水平,较2023 年边际提升,预计一系列大规模设备更新购置、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扩大内需政策逐步落地,政策效果的兑现将推动经济平稳回升,有助于推动财政收入的稳步回升。
其次,在严肃财政纪律的背景下,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也有助于补充财政收入,预计后续财政收入稳步回升。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 月支出回暖,未来需观察财政的持续性据我们测算,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892 亿元,同比增长6.6%,相较6 月增速由负转正。1-7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 亿元,同比增长2.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1444 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19 亿元,同比增长1.5%。我们判断,未来中央财政支出或 延续偏强态势,特别是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随着中央层面谋划更多事权,中央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的增速或保持高于地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我们预计,后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平稳增长。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将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54亿元,增长4.3%;教育支出23115 亿元,增长1.1%;农林水支出13350 亿元,增长8.2%;城乡社区支出11589 亿元,增长7.2%;交通运输支出6559 亿元,增长0.5%;科学技术支出5165 亿元,增长3.8%;住房保障支出4682 亿元,增长4.6%。
据我们测算,1-7 月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速水平,完成了全年预算进度的54.45%。
从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债务付息支出进度较快,分别达到了61.51%、55.83%,均高于同期财政支出进度,我们认为,社保就业支出较快符合预期,延续此前三年的支出特征,经济渐进修复,兜牢“三保”仍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向;城乡社区和教育的支出较高与基建投资较高、呵护青年人就业等方向关联度较高。
政府性基金:卖地收入待回升,关注特别国债形成实物工作量整体来看,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较大。从收入端来分析,房地产供需景气度有待修复。1-7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295 亿元,同比下降18.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86 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0909 亿元,同比下降20.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63亿元,同比下降22.3%。
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仍在低位徘徊。1-7 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4149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3330 亿元,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9%。考虑高库存、销售和新开工较低的现状,可能扰动土地成交,对未来卖地收入走势也有较大影响。
政府性基金支出相对较慢。1-7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1228 亿元,同比下降16.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1282 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946 亿元,同比下降17.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5098 亿元,同比下降8.9%。
我们再次强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使用进度与政府性基金支出关联度较高。由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赤字,我们建议后续重点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的贡献。事实上,超长期特别国债已于2024年5 月开始发行。我们关注到,5 月13 日财政部发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例会,从5 月中旬起平滑发行,从投向来看,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此外,5 月13日李强总理在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上强调“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高质量做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重点提示,近期地方新增专项债边际加速,三季度仍需要重点跟踪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进度。据我们测算,按照已经披露的地方债发行计划(2024年8 月26 日更新),8 月新增专项债将达到194 只,规模或实现7217 亿元,对应1-8 月累计发行规模或突破24966 亿元。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将不断优化调整,将更多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领域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同时,政策层指导地方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投向领域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工作,严格落实专项债券禁止类项目清单,从项目成熟度、融资收益平衡、资金使用合规性等方面对项目加强审核把关,提高项目储备质量。
具体来看,一方面,通过增加“独立新型储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进一步谋划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带动效应强、群众期盼、早晚要干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引导地方加大对“国家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5G 融合应用设施”、“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普通高校学生宿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将“保障性住房”等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预计将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
财政政策重点发力支持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财政政策将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助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锻长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近期财政部还将会同工信部等部门一道,实施新一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配套专家”;启动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2024 年安排资金30 亿元,支持首批20 个左右试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二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中央财政聚焦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给予支持,包括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2023 年累计安排30 亿元,支持30 个试点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问题。今年再安排30 亿元支持扩大试点范围。预计2024 年内有关部门有望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支持对一批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和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改造,促进交通设施智慧扩容、安全增效、产业融合。
我们认为,2024 年财政政策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首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提高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提高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等减税降费政策,并通过一系列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专精特新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其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风险提示
经济超预期下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大国博弈超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