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专题:保险机构如何买债?

肖雨/赖逸儒 2024-08-28 16:52:23
机构研报 2024-08-28 16:52:23 阅读

  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增长,保险机构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保险机构对资金安全性与收益性的追求,使其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长期稳定投资者。

      本文从保险机构的资产和负债两端分析,重点分析保险机构在债券配置方面的偏好,并探究其资产配置决策背后的动因,以供投资者参考。

      负债端情况:保险机构负债端资金多以长期资金为主,寿险责任准备金占比高达80%以上;且预定利率的多次调降使得负债端成本有所下降,但由于调降均针对新产品,因此保险负债端压力减缓效果有待考察。另外,近年来准备金的资金来源即保费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且一季度开门红特征明显,人身险是保费收入的主要险种,其中寿险占比较大。

      资产端总体情况:从投资模式上看,自主+委托+单一资管计划投资模式是历年资产规模占比最大的投资模式。从监管约束上看,在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政策监管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相关规定和计提原则使得保险机构在投资不同产品时有所差异,其中有关可资本化风险最低资本的计算中涉及的基础因子问题也将是保险资产配置偏好的影响因素之一。从打平收益率上看,目前险企资负两端打平收益率均在逐年小幅下降,即投资端的压力有所放缓,但小型企业的投资端压力仍然较高。从大类资产配置上看,2022 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债券投资占比突破40%并不断高升,债券成为保险机构的主要投资类型;银行存款占比明显下滑,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股票和证券投资占比基本维稳在10%-15%区间,其主要原因是保险机构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权衡下,不太可能会出现大幅增减持权益类资产的情况;其他投资在2017 年左右达到配置高峰后逐渐回落,其主要原因在于优质供给的减少。从欠配程度上来看,2017 年之后,保险机构的欠配现象持续存在,尤其在2020-2023 年间欠配程度较大。

      资产端债券总体投资偏好:总体来看,债券投资进度在保费收入的带动下也存在明显的开门红特征。在券种偏好方面,保险机构更加偏好配置利率债,2020-2022 年利率债投资占比超过50%,且逐年增加,其中重点偏好地方债及国债,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债及国债的税后实际收益率及综合实际收益率较高,且地方债及国债计入流动性资产储备折算系数可观。在评级偏好方面,为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大多数公司会选择信用评级较高债券或发行人主体进行投资。其主要是因为高评级的偿付能力计算中占优、资产收益率高且能缩减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的前期减值准备。在期限偏好方面,鉴于保险资金长期性的特点,保险机构偏好持有中长期债券,也是出于弥补资负两端久期缺口的考虑。

      资产端债券细分券种投资:在国债上,保险机构对10Y/30Y 国债的净买入季末扫债特征明显,主要是因为季末保费收入上涨与季末考核的存在。另外,国债净买入量与其收益率、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非持续相关关系,其中2021-2022 年国债月度托管增量与国债供给同频同向变动,但在2023-2024 年,国债托管增速变动滞后国债供给变动约1个月。在地方债上,保险机构明显增配10Y/30Y 地方债,且其净买入量与地方债-国债利差在某一时间段内有一定的弱正相关关系,同时保险机构对长期地方债的偏好也会反过来对地方债和国债利差产生影响。另外,保险机构在配置地方债时相对收益率而言会更加看重供给,以免错过供给机会而无法及时补充资产配置缺口。在政金债上,由于政金债的买入卖出节奏过于频繁,使得其与收益率之间的并无相关关系,但在供给上,政金债托管增速与其供给量或同频或滞后,相关关系明显。在信用债上,2024 年10Y 信用债增配明显,但由于对信用债的配置要从信用风险及资金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并未呈现出其配置量与收益率和供给上的相关性。在二永债上,近期保险机构投资者对二永债的投资意愿不强,主要是因为二永债利率整体下行与新金融工具准则的约束。

      风险提示:统计口径不准确;数据更新不及时或提取失误;假设或计算方法不合理;数据统计分析偏差等。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