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动性系列报告九: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兼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史
投资要点:
文章前述。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价,可视作外汇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我国汇率经历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历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区间较过去有所扩大,市场化程度加深。本文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为线索,探讨历次“汇改”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历史,以期促进各方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理解和借鉴。
市场化改革前汇率作为结算工具不具备价格信号功能。改革开放以前外汇分部门统一管理,汇率不具备市场属性;1978-1993 年期间,央行先后尝试外汇留成制和外汇调剂市场,后者是最早带有市场化色彩的汇率,但也同时引发汇率双轨制下外汇市场混乱的问题。
1994 年的“汇改”奠定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94 汇改”提出“建立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在国内经济过热的背景下开展,有效释放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推动国内经济“软着陆”,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2005 年“721 汇改”使汇率开始考虑篮子货币波动,提高汇率波动上下限。央行在“721 汇改”中提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出中间价参考上一日收盘价的思路。
此次改革的国内环境较温和,改革步骤渐进,释放部分升值压力,后续逐步放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
2015 年“811 汇改”及后续对中间价报价机制的完善构成当前汇率报价体系。在给定波动区间的前提下,汇率市场化的关键是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
此轮改革的重点是中间价形成机制,强化和落实中间价参考上一日收盘价,并在后续改革中实现“收盘价+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波动+逆周期调节因子”的报价模型。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海外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汇率政策工具发生创新;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和框架发生变化;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对债券市场影响路径发生变化。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