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微观察系列三:时间都去哪了?
本篇报告关注居民的时间去向。一方面,居民的收入是时间的函数,工作时间越长,可能获得的收入会越多。但另一方面,每天的时间存在刚性上限约束,投入工作的时间越多,消费、休息的时间可能会越少。因而,时间的分配对于居民收入、消费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小知识:时间去向如何调查与分类?
(一)时间去向的调查:调查分两种。一种是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时间利用调查,严格记录居民一天24 小时的活动(每15 分钟记录一次)。前两次调查时间在2008 年与2018 年,第三次调查时间在2024 年(2024 年5 月至年底主要开展现场调查,审核、汇总并发布调查主要数据)。另一种是各个机构出于特殊研究需要开展的调查。包括统计局的劳动力调查(获得劳动时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获得使用互联网时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的通勤监测(获得通勤时间)等。
(二)时间去向的分类:根据第二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将居民时间分为六大类、20 个细分类别。六大类分别是: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学习培训;交通活动。一天中的24 小时(即1440 分钟)的去向由这六大类所组成。此外,针对使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这一行为,视为这六大类的伴随行为。
(三)时间去向的初观察:2008 年与2018 年的比较
二、就业:2020 年以来整体工作时长有所增加(一)总量层面:从年度数据来看,2015 年开始,工作时间趋于上行,到2022年,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 小时,2001 年以来最高。从月度数据来看,若比较2024 年与2019 年,2 月-7 月,平均每个月的周工作时间增加了2.7 个小时。2024 年7 月,周工作时间为48.7 小时,2019 年同期为46.5 小时。
(二)分行业层面:有增有减。行业数据更新至2022 年,相比2019 年,超半数行业工作时间有所增加,包括: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三、通勤:关注通勤时长、幸福通勤占比、极端通勤占比、职场新人通勤情况(一)通勤时长方面:45 个中国主要城市中(2022 年)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同比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40 分钟、特大城市平均36 分钟、I 型大城市34 分钟、II 型大城市32 分钟。北京通勤时间最长。
(二)幸福通勤:即5 公里以内通勤比重。2022 年中国主要城市5 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0%,连续3 年同比下降。
(三)极端通勤:即单程60 分钟以上的比重。中国主要城市2022 年60 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仍有超过1400 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
(四)职场新人:25 岁以下职场新人的平均通勤距离更长,普遍高于城市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10%的职场新人单程通勤距离超25 公里,高于城市平均水平2 个百分点。北京职场新人25 公里以上通勤比重14%。
四、触网: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间有所回落
(一)整体:截止至2023 年12 月,我国网民(过去半年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及以上的居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1 个小时。历史对比来看,这一时长低于2021 年12 月(28.5 小时)、2022 年12 月(26.7 小时),也低于2019年6 月(27.9 小时)。网民规模达 10.9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7.5%。
(二)分应用:从增长情况来看,2021-2023 年三年用户规模复合增速超过10%的应用有线上办公、在线旅行预订、网约车、互联网医疗。就2023 年而言,线上办公用户规模增速转负,但,网约车、在线旅行预定、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
五、睡眠:睡眠时长或在缩短,上班族睡眠时间偏短
(一)根据2019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 小时”。
(二)睡眠时间:《2024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报告指出,“居民平均睡眠时长为6.75 小时,平均入睡时间为00:01”。“上班族群体工作日平均夜间睡眠时长为6.47 小时,非工作日为6.8 小时”。新京报报道指出,“纵观国人从2012 年到2021 年十年间的睡眠情况,相比十年前,如今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 分钟,睡眠时长少了近1.5 小时。”
六、休闲:文化休闲时间或在增加
休闲方面,参考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2019-2023 年,城镇居民在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的每日平均休闲时间均逐步增长,尤其在2023 年有较大幅的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的文化休闲占比分别从2019 年的15.11%、16.01%和16.92%,提升至2023 年的18.81%、19.32%和18.42%。城镇居民、退休居民更喜欢参观展览(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和观看演出(电影、戏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足球赛等),两者合计均在60%以上。农村居民喜欢戏曲的比重较高,受访者占比近半成,选择参观展览和观看演出的占比明显低于城镇和退休居民。对退休居民而言,其对书法绘画集邮等活动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好意向。”。
风险提示:
数据样本有偏对总体代表性不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