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燃气发电有望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提升角色定位
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快速提升,给电力系统带来间歇性和波动性压力。2024 年H1 风光占总发电量比重约20%,新能源高速发展加剧了消纳问题。新型电力系统中所要求的电力系统灵活性具备在高比例风光发电接入电网时,通过改变自身发用电特性以维持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能力。抽水蓄能、可调水电、燃气发电、灵活性煤电以及新型储能电站是目前我国电源侧灵活性调节资源,然而灵活性电源资源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微电网未来也将成为提供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有效组织形式。
随着电力系统中风光发电渗透率不断提高,燃气发电的价值定位有望进一步提升。燃气发电的特点和优势包括运行灵活,调节能力强,碳排放较低,建设工期较短。风光电力高渗透率情境下,气电对弃风弃光的改善最为有效,在节约大量煤电机组低负荷运行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电力系统整体碳排放。从绿色低碳转型角度看,燃气轮机掺氢燃烧是长期能源战略趋势,国际头部厂商已有示范项目,不断推进掺氢燃机/纯氢燃机的产品开发。
我国燃气发电项目建设已提速,今明两年新增气电容量有望约2500 万千瓦。
国家层面以及多个省市出台政策文件,将气电项目纳入能源发展规划,助推气电装机规模增长。气电发展应因地制宜,兼顾燃气资源保障、区域电网需求以及项目本身经济性。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基本面趋于宽松,亚洲为未来需求主要增长点。海外天然气输送能力叠加我国LNG 接收能力的提升,将为我国气电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国际LNG 供应增长将拉低我国进口燃气成本,进而促使气电发电成本维持地位,发电用气预计维持较高增速。
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我国逐步建立起重型燃气轮机产业体系。近年来,以东方电气为代表的国内主机厂陆续下线重型燃气轮机产品,并应用于“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运用场景,实现国产燃机的自主突破,有望带动上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发展。亚太地区气电装机容量将引领全球,预计我国“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气电新增装机分别有望达50/100GW,年均增长呈现加速趋势。国产燃气机产品相较国际一流产品仍有一定差距,提升国产化率和自主研发产品将为能源安全保障以及进军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风险提示:汇率波动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及全球政治形势变化风险,重型燃气轮机技术研发不达预期风险,自主产品产业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自主产业链建设不达预期风险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