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如何看货币环境和汇率环境的新变化
报告摘要:
如何看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入4000 亿元特别国债?
8 月29 日,央行发布公告1指出,人民银行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 亿元特别国债。
(1)此次央行买入4000 亿元特别国债属于例行操作。根据财政部官网发布的信息2,2007 年曾发行1.55 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充当中投公司资本金,其中大部分特别国债是面向一级交易商(国有大行)定向发行,央行从一级交易商(国有大行)买入提供流动性支持。这1.55 万亿元特别国债有6000 亿元在2017 年到期,财政在2017 年进行了续作,央行继续从一级交易商买入为续作提供流动性支持,并发布了操作公告3;今年8 月2017年续作发行的6000 亿元特别国债有4000 亿元再次到期,财政部在8 月29 日又再度定向续作;央行亦借鉴2017 年的做法,从一级交易商买入特别国债,并发布了相关的操作公告。所以此次央行买入特别国债并不是新的政策操作,2007 年与2017 年都已经有过先例。
(2)这一过程不会带来流动性净投放。在上述过程中,财政赤字、央行持有国债规模、银行体系流动性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过央行持有国债的久期被拉长,理论上这会给央行修正长期利率定价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
(3)值得特别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央行在8 月28 日在官网增加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专栏,而此次买入特别国债操作并没有放在这一新增的专栏里面,而是延续了2017 年的做法,放在了传统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专栏。这同样表明央行将这一次买入国债操作视为例行操作,关于“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央行可能会择时有进一步的安排。
如何看央行专家学者及金融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的相关信息?
8 月29 日,央行召开专家学者及金融企业负责人座谈会4,分析研究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听取相关意见建议。
对会议精神,我们有以下理解:
(1)首先是会议主题,从“与会代表还就如何提振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稳预期强信心、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健康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来看,会议主要是围绕扩消费、稳预期、稳地产、防风险等核心问题,即央行所说的“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2)央行指出“在2 月、5 月、7 月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我们理解分别对应2 月降准降LPR、地产“517 新政”、7 月降息;承接这一表达,央行指出下一阶段要“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要求”,后续是否有新一轮类似坐标的政策值得期待。
(3)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空间,我们的理解包括:一是从“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来看,政策空间包括采用降准或买入国债操作等方式支持政府债发行。8 月中旬以来1 年期shibor 和同业存单利率有所上行,指向目前银行体系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有所回升,通过降准、买入国债等操作投放流动性可以匹配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也有助于稳定新增信贷;二是考虑到政治局会议要求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此次会议也讨论了“如何提振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可能会有相关的结构性工具或政策引导降低消费信贷利率、增加消费信贷供给、支持耐用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等;三是此次座谈会主题包括地产,考虑到7-8 月地产数据仍是经济主要短板,而“金九银十”是地产销售旺季,在这一时段推动一轮政策发力的政策弹性较高,后续地产政策尤其值得关注。
如何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汇率在8 月29 日同样有明显变化,离岸人民币汇率升值至7.09 附近。从7 月初的7.30 附近至8 月末,离岸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了大约2.8%。对此我们有几点理解:
(1)汇率取决于购买力平价、利差、风险溢价,三个因素影响有时候会是叠加,有时则是对冲。经验上看,汇率存在单边升值趋势的时段,如2017 年和2020 年下半年至2021 年上半年;也存在贬值压力偏大的时段,如2018 年、2023 年;其余时段双边波动特征会更明显,边际定价信号会阶段性存在较大影响。
(2)对于全球汇率市场来说,美国处于降息周期左侧是一个大逻辑,看空美元看多非美货币的交易具有顺趋势性。随着其降息时间窗口渐近,非美货币整体弹性会偏高,包括7 月的日元汇率以及8 月的人民币汇率。
(3)从中国经济短周期来看,2024 年二季度名义GDP 增长同比为4.0%。三四季度虽然仍有压力,但整体可能会较二季度边际修复。政治局会议定调“一批增量政策”也打开了预期空间。
(4)近年企业弹性结汇的规模较大,企业出口留汇之后会视汇率环境选择结汇。所以一旦有升值趋势出现,很容易出现趋势自强化。过去四个季度(2023Q3-2024Q2)银行代客涉外外汇收入规模为3.27 万亿美元,银行代客结汇规模为2.04 万亿美元,结汇率为62%,处于2017 年以来的偏低水平,微观主体持有大量的外汇待结汇。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房地产销售超预期下滑;化债影响超预期,政府主导的投融资需求表现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环境超预期,外需超预期变化;政府债发行计划超预期,对社融的影响超预期;增量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