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与机构行为跟踪:资金面稳住了吗?
本周国债收益率走势总体呈现震荡走势。1Y、2Y、3Y、5Y、7Y、10Y 和30Y 期限国债分别变动-0.7bp/-5.6bp/-2.5bp/0.4bp/2.3bp/1.6bp/2.5bp,5 年及以上期限国债收益率上行,5 年以下国债收益率有所回落,10Y-1Y 期限利差走阔2.3bp,收益率曲线形态陡峭化。
从周内变动来看,周一、周二国债收益率在信用债负反馈过程中受到波及,7Y、10Y、30Y 国债收益率在这两个交易日累计上行3-5bp。但周三早盘前,经济日报发文提及当前市场上对于四季度降息、MLF 加量续作以及下半年降准的可能性,重振了市场信心,当日7Y、10Y、30Y 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3.3bp、2.3bp、2.7bp。周四、周五,国债收益率呈现小幅震荡行情。
10Y 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16%-2.19%的区间内震荡,即使周三债市情绪有所提振,10Y国债收益率也仅下行至2.17%,并未触及“2.15%”点位。
本周资金面有企稳迹象:
第一,资金价格于周一升至高位后见顶回落。周一,R001、R007 分别升至1.91%、2.04%的高位,随后累计回落20-30bp,周五R001、R007 分别降至1.66%、1.84%,银行间杠杆率也相应回升。
第二,大行存单提价发行的趋势有所转变,8 月30 日1Y 存单发行利率仅1.91%,低于前一个交易日(1.97%);且从同一家银行来看,交通银行于9 月2 日和8 月26 日发行的1Y 存单票面利率分别为1.93%和1.96%,或能反映大行“缺钱”的情况有所缓解。
存单发行期限下降,1Y 存单发行占比由60%降至40%以下,加权发行期限由0.7 年降至0.6 年,也反映银行负债端压力有所缓解,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有所回落。
第三,从资金质押数据来看,资金供给端,本周大行以及银行整体资金供给能力明显回升,大行净融出余额由上周五2.9 万亿升至4.0 万亿以上,银行整体净融出余额由上周五2.7 万亿升至本周五3.5 万亿,回归至资金较为充裕的水平。资金需求端,非银资金缺口收窄;价格角度,大行隔夜融出利率降至OMO 利率之下。8 月8 日以来,大行隔夜资金价格回升至OMO 利率(1.70%)之上,之后均保持在OMO 利率之上。8 月27日以来,大行隔夜融出利率回落至OMO 利率之下,周五收于1.60%。
月末资金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何在?通常来说,临近月末资金面会面临收紧,跨月资金价格会明显回升,但本周资金价格却在周一升至高位后快速回落。存单发行价格的反应略微滞后于资金价格,但也于最后1-2 个交易日企稳甚至回落。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银行积极“提价”抢存单,此举虽然会推升负债端成本,但有效缓解了8 月份以来政府债加速发行所引起的缺负债情况。
二是央行从短端和长端两个角度对流动性加以呵护。逆回购方面,本月OMO 操作幅度较大,日均净投放近2000 亿;MLF 于8 月15 日到期,但延期至最后一周(8 月26 日)进行续作,这也是前面几周资金压力较大,而最后一周相对宽松的重要原因;央行官网公开市场操作栏目新增“央行买卖国债”,8 月30 日公告表示“2024 年8 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 亿元”,央行通过净买入国债向市场投放1000 亿流动性,与MLF 缩量续作产生的缺口基本相当,进一步补充了长期资金。净买入国债能向市场投放零成本资金,并且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的期限来对不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进行控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第三,财政支出的速度可能有所加快。7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考虑到财政资金募集到投放的时滞可能在1-2 个月,且月末通常是财政支出的时点,推测本月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可能有所加快,对市场流动性进行补充。
下周(9/2-9/8),有约1.4 万亿逆回购到期,政府债净缴款规模以及同业存单到期量不大。资金面企稳状态能否维持,需持续关注大行融出情况以及存单发行情况。
本周流动性与机构行为主要关注:1)隔夜、7 天资金价格回落;2)存单发行和净融资规模下降,加权平均发行期限回落,存单发行利率先升后降,1Y 存单收益率升至1.97%;3)大行+股份行以及银行总体融出能力上升,非银资金缺口收窄。大行隔夜融出资金价格回落至OMO 利率之下,银行间杠杆率回升;4)下周,逆回购到期量约1.4 万亿元,政府债预计净融资为负,同业存单到期量约2000 亿;5)农商行净买入加权平均期限上升,保险、理财净买入加权平均期限下降,基金连续第四周净卖出。
风险提示: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数据口径调整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