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各国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热潮?

陈至奕/王仲尧/孙国翔 2024-09-02 12:39:08
机构研报 2024-09-02 12:39:08 阅读

  研究结论

      在全球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贸易壁垒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重构。中国企业未来能否通过“走出去”在海外市场突围,关键在于能否利用规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减轻贸易摩擦的影响。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态度不一。本文基于各国政策文本及政府的具体表态,梳理了当前及未来各国可能对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美国共和党——党内表态存在明显分歧。今年特朗普重申了欢迎中国车企赴美设厂,前提是必须雇佣美国劳工。但是特朗普这一表述对实际政策的影响力存疑, 共和党党纲一方面明确指出要限制中国购买美国房地产及收购企业,另一方面要取消最惠国待遇,两点都会显著影响中资赴美投资。同时,特朗普并不热衷于中国技术和出海能力更强的电车。

      美国民主党——或延续拜登路线,加强中国赴美投资审核。8 月19 日公布的民主党竞选纲领中,关于贸易政策以及对华资本态度的论述相对有限:(1) 贸易摩擦方面,反对特朗普时期全面征收关税,但同时强调继续追求两国经济关系的“去风险”和多样化,以及关键供应链回流。(2)投资方面, 继续限制中国获取不利于美国的先进技术,虽然文本中可能主要指美国在华投资,但也可以是限制中国赴美投资。

      欧盟——增强监管力度,抬高投资合规成本。具体表现为:(1)2024 年1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修订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规定。此次修订影响包括:引入欧盟内部不同成员国之间的主动审查机制,这预示着未来如匈牙利等对中国投资持较为友好态度的国家将难以成为外资的“避风港”;提高审查的最低标准,并设立强制审查条款,这将导致未来在欧盟投资新能源等先进技术并设立工厂的企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查;同时,修改外国直接投资的定义,将受审查的主体范围扩大至欧盟内设立的外部控制实体,意味着即使是欧盟本土化运营子公司的间接收购,也将面临投资审查的挑战。(2)7 月25 日,欧盟正式实施了《公司可持续性尽责指令》,该法案将人权和环境保护等价值目标直接融入经贸规则之中,从而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东盟——对中国投资接受度较高。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部分国家存在对产业升级的诉求,如越南(选择性招商引资);(2)美方正试图干预中国前往东盟投资,但影响有限,如在苏林当选为越共中央总书记的关键时刻,美国商务部宣布拒绝承认越南的市场经济地位;面对美西方质疑,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选择与中国合作的原因是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额更多。(3)越南、泰国近期政坛存在一些变动,但对与中方关系影响有限;(4)印尼希望借由关税,扶持国内产业以及吸引外资。

      拉丁美洲——墨西哥受美国影响,巴西持开放态度:(1)虽然现在中国在墨投资规模增长显著,但未来墨西哥对中国资本的态度将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且目前看来,其态度出现显著转好的可能性较为有限。(2)相较之下,巴西总统卢拉与“反建制”的前任总统博索纳罗不同,其对国际合作持积极态度,更欢迎中国投资,前提是能给巴西带来切实成果,同时对产业升级存在诉求(类似越南、马来西亚)。

      亚洲其他地区:(1)土耳其——利用关税以及关税减免条件吸引中国投资。土耳其在引进外资时采取了更为显著的奖惩并重的策略,即加征关税,但通过在当地设厂投资后获得关税减免,这与印尼存在明显的差异;(2)印度——限制较多,且具有较大的风险。(3)孟加拉国——需关注当地政治形势风险。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形势具有不确定性。

      政策和政府态度并非企业选择出海目的地的唯一考量。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