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报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历史和未来

肖金川 2024-09-05 09:12:20
机构研报 2024-09-05 09:12:20 阅读

  去年8 月31 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导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该政策自2023 年9 月25 日起实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其一,居民利息负担减轻。据2023 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政策实施后,超过23 万亿元的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调整后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73bp,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约1700 亿元,惠及5325万户、约1.6 亿人。户均利息负担下降约3192 元。

      其二,下调之后,提前还贷现象有所缓解。根据央行《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3 年8 月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额达到4324.5 亿元。政策出台后的9-12 月,房贷月均提前还款金额降至约3870 亿元,较8 月下降10.5%。利率下调幅度较大的地区,如湖北、河南和江西,提前还贷金额降幅分别达到42.1%、27.5%和22.2%,高于全国平均。这些地区的主要城市,如武汉、郑州和南昌等城市,在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前均取消了LPR 的额外加点(超过100bp),因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幅度相对更大,下调之后存量房贷利率接近新增房贷利率,政策效果更明显。同时,去年政策实施后,提前还款下降约10%,每年新增贷款增加0.5 万亿元,对贷款余额的同比拉动约0.2%,对社融存量同比拉动约0.1%。

      其三,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幅度较大的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改善,消费倾向恢复更为明显。2023 年四季度,全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较2019 年同期低3.7 个百分点。而利率下调较多的地区中,湖北和江西较2019 年同期分别低2.4 个百分点和1.3 个百分点,说明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较大的两个地区,其居民消费倾向恢复相对更快。这些地区居民提前还贷的规模下降后,节省的资金部分转化为消费。参考去年数据,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提升1%,对GDP 的直接拉动约为0.38%。而参考2023 年9-12 月提前还贷规模的月度平均值为3870 亿元,简单年化约4.6 万亿元,达到2023 年居民最终消费的9.4%,占2023 年GDP 的3.7%。假设提前还贷金额的10-20%用于消费,对我国消费的拉动约为0.9-1.9%,对GDP 的拉动约为0.37-0.74%。

      其四,去年湖北餐饮和汽车行业相对受益。由于江西和河南未披露相关数据,我们主要关注湖北哪些行业相对收益。参考2023 年湖北省限额以上企业经营情况,餐饮方面,2023 年四季度餐饮营业额228 亿元,较2019 年四季度提升50.1%,明显高于前三季度的24.2%、28.3%和29.9%;与全国对比来看,2023 年四季度全国餐饮营业额较2019 同期提升41.5%,湖北高出全国8.6 个百分点。这指向对于利率下调较多的湖北省而言,节省的资金部分用于餐饮消费。零售方面,汽车销售额明显提振,2023 年四季度湖北汽车销售额较2019 年同期上升50.1%,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前三季度;对比全国来看,2023 年四季全国汽车销售额较2019 年同期上升26.8%,湖北高出全国23.3 个百分点,指向提前还贷下降的资金部分也被用于汽车消费。此外,湖北省2023 年四季度石油及制品、中西药品销售额较2019 年同期分别提升34.9%和38.0%,同样较前三季度有所改善,且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分别高出26.9、25.1 个百分点)。

      去年降存量房贷与其他地产政策组合拳一同出台,对长端利率定价的冲击在10bp 以内。2023 年8 月末至9月初,广州、深圳、北京和上海陆续宣布认房不认贷;央行和金监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降低首付比例和存量房贷利率,这带动9 月上旬中长端利率上行,10 年国债从2.56%升至2.64%左右。不过此轮地产政策出台,主要基于刺激地产销售目的,对债市的影响主要是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定价后续地产修复的利空因素。

      展望未来,今年7 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参考去年8-9 月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接下来也存在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能性。去年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之后的影响,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如果今年存量房贷利率从4.27%(2023 年末加权平均利率)进一步下调至3.4%附近,按照2024 二季度存量房贷规模37.8 万亿元计算,居民部门每年需偿还的房贷利息最多可减少约3000 亿元,可能进一步缓解提前还贷现象,改善居民消费需求,参考湖北去年的数据,餐饮和部分耐用品消费可能相对获益。不过,银行净息差将阶段承压,或需下调存款利率以对冲其对净息差的影响。

      风险提示

      数据统计出现误差,部分地区数据口径不一致。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