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转债策略周报:回暖的关键 及为何把转债当“高收益债”难成功
回暖的关键,及为何把转债当“高收益债”难成功近期市场逐步回暖,核心变化是正股的结构——中小盘逐渐回暖。这对转债的帮助显然高过大盘价值风格。这里我们需要提示,假使市场以此为拐点,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正股走向,而非估值够低,或者信用缓解。因为估值调节的是盈亏比,而非决定拐点。
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近期投资者提到的一种思路:拿转债当作高收益债的“纯债替代”——我们并不推荐,并且需要提示风险,尤其对于公募、保险投资者而言。“高收益”不是产品语境下的“高回报”,而是高的“到期收益率”。高收益债的特性是“高胜率,低盈亏比”,或者说“做对了拿到5%(或者更高)的年化回报,错了则本金受损”,对于终端资金而言,显然吸引力很有限——这个投资特性的吸引力明显低于雪球。
此外,近期有投资者提到要提高信用资质门槛,但从风险与收益两个角度,都与转债并不“对口”:①相比“兑付”,问题的根源是“到期”:发行人未能在6 年的时间里完成转股才是主要矛盾点;②平价、下修及转股意愿的支撑要比还款更坚实、更实际。重新提高等级门槛,并不会防下更多风险,却会错过上涨机会;③这样做的另一个风险,是被"定向套利"。对于私募等投资者,应当关注这类机会。相反,其他投资者应避免成为被套利的目标。
因此当前,我们不建议用"高收益债"的思路看转债,更不建议在已经下跌至此的市场下另加信用门槛。当下,我们认为发行人与投资者都可能进入同一个误区,即发行人过早考虑兑付而非尽可能转股,投资者过早考虑兑付风险而非股价走势,有时这些风险本可避免。相反,投资者如果看好正股的走势与波动空间,低价转债仍然是性价比较高的容器。
就具体策略而言,我们认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切割方式,在此时就是优势本身:① 对于具备对冲能力的量化投资者,可以将市场下跌的风险基本剥离,从而只赚低估值下的Gamma 与估值回暖的钱,成为理论上最为适配的资金。低溢价、双低搭配动量等因子,对这类资金可行;② 再如选股型股票投资者,对相应的股票本身就有着持续的跟踪了解,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转债的下跌风险至少不高于股票,上涨时也可先收复至债底。整体来看,随着估值压降、近期小盘逐步显露企稳迹象,绝对数值意义上的“双低+动量”开始变多,这是市场真正值得积极的方面。
风险
宏观环境超预期变动,市场政策扰动。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