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专题系列(一):于无色处见繁花 细分赛道大浪淘沙
平安观点:
行业步入成熟期,细分赛道竞争加剧。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在历经近20 年的发展后已步入成熟期,我们以最主流的银行消费信贷口径衡量,根据央行披露,截至24 年6 月末国内消费信贷规模达到57.8 万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10 万亿,消费贷整体2020 年以来的复合增速水平为7.1%,相较于2010-2020 年间的复合增速下降了17 个百分点。短期视角下受到弱需求和行业监管趋严的影响,业务规模扩张进一步放缓,根据央行数据,到今年6 月末, 我国短期和中长期消费贷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62%/+1.23%,绝对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更趋激烈,但伴随过去10 多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依托于线上各类场景的非传统消费金融服务供给方开始兴起,并对传统的以银行为代表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方带来新的挑战。从目前行业主流模式看,根据主要获客模式的差异,基本可以区分为以银行、传统消金公司为代表的线下模式参与主体和以互金平台为代表的线上模式参与主体。行业格局方面,商业银行(包含银行系消金公司)仍是消费金融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其他消金公司和互金平台聚焦商业银行无法覆盖的长尾客群。展望未来,行业竞争白热化背景下围绕线上场景的细分赛道和新兴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值得关注。
线下业务模式:商业银行主导,加快线上渠道布局。从传统线下模式来看,主要以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主,也是目前整个消费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基于网点营销和部分“银行系”消金公司利用股东网点优势线下获客,通过“小而快”的现金贷或信用贷产品触达客户,聚焦线下“重资产”业务模式的金融机构通常拥有期限更长、笔均金额更大的贷款,但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获客成本。在此背景下,我们发现线上获客策略的更新和科技能力的投入成为了传统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破局方向。以消金公司为例,目前31 家消金公司均开展线上业务,所有消金公司均借助线上第三方引流方式获客,超过25 家机构的线上第三方引流投放超过50%。客群的风险偏好使得不同主体的风控难度并不一致,例如消金公司整体资产质量风险略高于商业银行,我们根据8 家主流消金公司披露数据测算23 年末平均贷款不良率高于上市银行平均个人贷款不良率1.23 个百分点至2.44%。但同时也为消金公司带来更高的收益率和盈利水平,目前大多数消金公司的贷款利率通常在10%以上,部分甚至可以达到20%,头部消金公司ROE 能力相对也更为突出,马上消金、招联消金和兴业消金23 年ROE 分别达到18.6%/17.7%/16.8%,绝对水平都处于较高位置。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宏观经济下行超出预期;(3)竞争加剧拖累企业盈利。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