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产业链研究框架:周期底部已形成 静待长风破浪时
核心观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现为需求增长主导下的政策+产业周期嵌套式行情。2016-2022年影响行业运行和股价的根本因素是需求,核心驱动力由政策逐步向车型产品力、消费认知力转变;2023年起影响的根本因素是供给,核心驱动力是过剩有无缓解、尾部是否出清,产业链价格和单位盈利是否迎来向上的拐点。我们判断锂电目前处于L型底部的前期,预计2025年底开始陆续看到部分环节供需回到相对正常的比例。根据供需比例和环节工艺特性,预计电解液(6F)、磷酸铁锂正极有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出清,隔膜、负极、三元正极预计到2026年。重点关注各环节具备成本优势和份额优势的龙头企业,其中电池环节整体优于材料环节。同时关注容易受到事件或车型催化的固态电池、快充概念。
行情复盘:需求增长主导下的政策+产业周期嵌套式行情。
2016-2022年:影响行业运行和股价的根本因素是需求。需求根源为是否较燃油车更具竞争力,而竞争力由政策(补贴等)、产能(各环节供需)和技术(软硬件能力)周期决定,不同阶段赋能不同的竞争力。2016-2019年新能源发展初期产品本身性能及配套较弱,政策支撑需求;2020-2022年电动车竞争力体现为科技、性能、实用和经济,需求高速增长,对应行业运行持续景气。
2023年起至今:影响行业运行和股价的根本因素是供给。根源是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过剩有无缓解、尾部是否出清,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和单位盈利是否迎来向上的拐点。
中上游生意的本质:把握周期和制造属性,核心关注价格、市占率、单位盈利。
新能源车产业链上游资源品具有较强周期属性,产品偏标准化,周期品价格是股价核心指标,供需缺口是前瞻分析要点,而下游整车偏消费成长属性,产品非标化,订单和车型周期决定销量变化。
中游材料及电池环节制造业属性强,市占率和单位盈利能力变化是股价核心指标,需分析竞争格局演变对份额和盈利的影响,其中成本曲线、技术迭代路径和客户结构变化是影响各子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影响竞争格局演变的因素较多,包括市场空间、成本差异化、技术和产品迭代等因素。成本差异化化方面,因原材料成本相对刚性,非原材料成本占比高环节更易实现成本差异化,通过规模效应和工艺提升带来单位折旧及制造费用摊薄,龙头公司构筑相对二线的成本优势,隔膜、负极环节是典型代表。
目前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产业链处于L型底部的初期,预计2025-2026年相继出清。
需求端,欧美销量低于预期但对需求大盘子影响不大,明年若国内车和全球储能增速维持则增速可看20%。今年国内销量符合年初预期,欧美销量低于年初预期30-40万辆,对应20-25GWh电池需求,规模较小影响有限。预计2024年锂电总需求为1419GWh,同比+23%。明年需求取决于国内电车销量增速和全球储能增速是否能够基本维持今年水平(15-20%和40%-50%),则明年增速仍有20%左右。
供给端,我们判断锂电目前处于L型底部的前期,原因:1)量方面,2023年下半年开始新产能建设和投放明显放缓,资本开支增速转负迎来拐点,2024H1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即供给增速小于需求增速,24Q1是稼动率最低、供给最过剩阶段;2)利方面,电芯价格和中游材料加工费降幅放缓,仅头部公司可以小幅盈利,价格和利润继续向下的空间不大。
当前已有或已开建的产能可以支撑到2025Q2-Q3的需求,考虑仍有小部分产能增加,预计2025年底开始,陆续看到部分环节供需回到相对正常的比例。根据供需比例和环节工艺特性,预计电解液(6F)、磷酸铁锂正极有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出清,隔膜、负极、三元正极预计到2026年。
投资建议:产业下行周期,重点关注各环节具备成本优势和份额优势的龙头企业,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尚太科技、天赐材料、科达利等公司,其中电池环节整体优于材料环节。同时关注容易受到事件或车型催化的固态电池、快充概念。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