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观察9月第1期:有憧憬、反应偏弱的政策窗口期
本周基本面观察
“毫不动摇”完成全年社会发展目标叠加高频数据偏弱,引发政策窗口期的憧憬。但基本面现实变化不大,市场继续静待政策,国内外大宗以下跌为主,股跌债涨,市场并未对政策抱有太高的期待。事件性影响也不小,两大券商合并重组预示着金融生态重建加速推进。
近期政策憧憬变多,值得我们加以讨论:
(1)外部而言,近期人民币升值对外部资金的回流构成一定利好,我们在上周基本面观察中已做过讨论。理论上出口企业外汇收入存在回流的倾向,但具体回流多少、以及回流后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开支、还是继续以存款的形式存在、或是用于债务最小化,依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预期。后续,首先观测结售汇差额、外汇存款等变化,其次观测企业开支意愿等变量。
(2)财政端而言,迎来政策窗口期,除了加快年内已有计划的发行和落地之外,市场对财政增量也有一定期待。或有增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几种方式上:赤字调整、特别国债加码、政策性金融、专项债限额等,我们进行一定对比:
①调升赤字:类似于去年,流程上需要人大常委会通过,但用途相对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用于各种用途,如民生、基建等领域,甚至通过转移支付用于地方一般支出。
②特别国债加码:年初提到 “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 万亿元”,为后续加码留有余地;若采用此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明年发行计划的前置,具有政策连续性,优势是不增加赤字率。流程上同样需要人大常委会通过,不过用途将限定在年初划定的“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领域,以旧换新加码也是可选项。
③政策性金融:类似于2022 年。流程上相对简便,22 年由国常会直接部署,同样不影响赤字率,但政策性银行贷款对于项目的收益性存在一定要求,难以反映在今年的经济增速中。
④地方债限额和余额空间:2022 年曾盘活结存限额增发专项债用于基建项目,2023 年曾利用限额空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流程上同样较为简便,仅需财政部通过。当前限额-余额空间约1.4 万亿;但考虑到今年计划内专项债发行偏慢,动用限额用于新增债的概率可能不高;而是否继续动用限额用于化债还需观察。
⑤明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惯例操作,提前下达后仍在明年发行。
后两者概率或影响有限,我们着重比较前三者。我们认为,操作流程(便利性)上看,政策性金融>特别国债=调增赤字;政策连续性上看,特别国债加码>调升赤字>政策性金融;用途上,调增赤字>特别国债>政策性金融。
对于市场预期而言,若有增量刺激,直接调增赤字的信号意义或相对更强、用途也更为灵活,或能提供相对更强的预期;而特别国债加码不影响赤字率,可以解读为年初安排的“连续几年”额度的提前发行,更多或是节奏腾挪;政策性金融操作便利性更高、且不增加赤字,但关键是项目要求,当下可能会有一定制约,窗口期或更为灵活。此外,无论是否有增量刺激、或以何种形式,更关键的仍是规模和投向,且均面临推进速度的问题,年内额度尚未发行完毕、落地速度相对偏慢,如何加快落地也是关键。关注下周即将召开的人大常委会。
(3)居民端而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存量房贷利率是否会下调。若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会对经济产生多大影响?理论上,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对经济的拉动存在三重效应:节省利息支出(24 年Q2 37.8 万亿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0bp左右的下调幅度,预计每年居民部门可节约利率支出约2500-3000 亿元左右)+稳杠杆效应(缓解提前还贷,近两年居 民信贷余额下降速度约7000 亿左右每年)+乘数效应,理论上对GDP 增速的年化拉动效果可能高于0.3 个百分点。
但实践中,如何平衡居民负担和银行净息差压力仍是难题,可能导致实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而最终能有多少比例用于居民消费,很大程度取决于居民的储蓄倾向和支出意愿,目前看仍有较多制约因素,在经济循环畅通之前,不应高估其实际影响。根本上还是要通过稳定收入预期、强化价格信号等方式,强化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从当下市场来看,无论股债商品,对政策预期的敏感度都不高,继续关注后续政策进展和预期演绎。
后续关注点
(1)下周国内数据较多,关注8 月通胀数据(预计CPI 同比抬升、但PPI 同比明显回落)、金融数据(预计信贷维持偏弱走势)、出口数据(预计有一定韧性)。
(2)本周美国PMI 数据、ADP 新增就业等不及预期,降息预期强化。继续关注下周CPI 数据,9 月降息幅度仍有不确定性。
(3)进入政策窗口期,下周召开人大常委会,关注财政端是否有增量信息。
(4)“金九银十”阶段,关注地产销售数据和地产政策进展。
(5)下周进行美国大选第二轮辩论,继续关注大选选情。
风险提示:地产修复节奏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