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科学家解耦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空气稳定性
集成量子光源获得新 突破。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团队利用超高品质因子微腔,使该集成光源产生光子对的线宽达到原子跃迁线量级,且亮度为迄今硅基集成光学平台的最高纪录。该集成量子光源的线宽与诸多原子跃迁线匹配,使得片上紧凑高效的光子—原子界面构建成为可能,对基于量子中继器的量子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研究通过实验展示了工业级量产超低损耗氮化硅波导在集成光量子调控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大规模集成光量子信息调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海、聂广军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冉海涛团队,制备出能够调控离子通道结构的金属离子—氨基酸纳米结构,通过调节DC 细胞内的钾离子和钙离子,促进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为提升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效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过程工程所开发出高熵非共价环肽玻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闫学海团队采用高熵策略,实现了基于非共价作用的环肽玻璃的创制。研究通过熔融多种环肽创造高熵环境,利用淬火技术保持过冷液体中的多尺度分布的无序构象,抑制其结晶,促进玻璃的形成。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制备其他有机小分子的高熵非共价玻璃。HECP 玻璃抗结晶性、机械性能和酶耐受性的提升,得益于玻璃中分子扩散的减缓和网络连接性的增强。研究发现,通过对成分的精确调控,可以实现对这些性能的调节,为环肽药物的可控释放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
科学家解耦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空气稳定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胡勇胜、陆雅翔联合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容晓晖、燕山大学黄建宇,结合多种先进表征方法,系统性地解耦了不同气体与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相互作用,并阐明了材料的劣化路径。该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标准化测试方法,实现了对不同材料空气稳定性的定量比较,明确了影响材料空气稳定性的本征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材料改性设计原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中国科大研发出“火星电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特任谈鹏团队开发出以火星大气为直接燃料的“火星电池”,并结合温度波动测试,模拟了火星表面的真实环境,从而实现了可持续输出电能的“火星电池”系统。研究显示,在0 摄氏度低温下,该电池的能量密度达373.9Wh/kg,循环寿命达1375 小时(约2 个火星月)。该团队通过一体化电极制备和折叠式电池结构设计,将电芯尺寸放大至2×2cm?,提升了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至765Wh/kg 和630Wh/L。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