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乘用车油耗限值:燃油车要被淘汰了吗?

鲍学博/付秉正 2024-09-09 15:43:25
机构研报 2024-09-09 15:43:25 阅读

  事件

      工信部于2024 年8 月21 日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 27999)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提出了2030 年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3.3L/100km 的总体目标。

      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有部分网络媒体混淆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值”及“单车油耗限值”的概念,发布“传统燃油车将面临淘汰”“燃油车新规惹争议,超低油耗要求无车能达”等错误观点,曲解了征求意见稿科学、有序推动乘用车低碳绿色转型的本意。

      如何正确理解、展望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乘用车油耗、能耗限值的管理变化趋势?本文做专题分析,可供参考。

      核心观点

      一问:推动中国乘用车节能降耗的管理方式是什么?

      中国采用“单车限值+企业平均”的乘用车能耗管理方式。通过对两个强制性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和《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 27999)中燃料消耗量指标不断加严,引导企业降低单车能耗,同时更加注重车队平均能耗的改善。

      二问:2030 年3.3L/100km 的油耗目标值是要淘汰燃油车吗?

      2030 年“3.3L/100km”的目标值并非针对某一类别车型设定,而是行业所有车型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达标要求,涵盖汽柴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各类车型,单独拿传统车油耗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没有实质意义。GB 27999征求意见稿提出的限值要求并非要淘汰燃油车,而是鼓励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达到促进汽车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问:真实的乘用车单车油耗限值是多少?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规定单个车型的油耗限值底线要求,达不到限值要求的车型将无法准入生产。2024 年6 月24 日,工信部发布了新版GB 19578 的征求意见稿,对于装有手动挡变速器且具有三排以下座椅的车辆,单车油耗上限为10.73L/100km,其他类型车辆油耗上限为11.28L/100km。预计标准于2026 年1 月1日起生效实行后,将有效遏制纯燃油车大型化趋势,混合动力将成为传统车型实现进一步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四问:近年来乘用车节能降耗效果如何?

      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从2016 年的6.43L/100km 逐渐降低至2023 年的3.78L/100km,CAGR 为-7.31%。乘用车总体油耗水平持续降低,一方面受益于乘用车节能技术(比如轻量化、低滚阻、制动能量回收、外形优化、48V 系统等)的研发应用与搭载普及;而主要推动力是低油耗新能源混动乘用车特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占比的显著提升。

      五问:未来是否会设置纯电动乘用车电耗限值?

      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 部分:乘用车》(GB36980.1)规定单个纯电车型的电耗限值底线要求,该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预期2026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后,将在在售纯电动车型中淘汰约10%的技术落后车型。

      投资建议

      三项与乘用车节能降耗密切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将在完成修订、发布流程后于2026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分别为《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 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以及《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 部分:乘用车》(GB 36980.1)。

      三项标准分别在平均油耗、单车油耗、纯电单车能耗等限值指标上有不同程度加严。

      我们认为,上述标准实施后将推动部分落后车型技术升级,有效遏制乘用车大型化、高油耗、高电耗趋势,从而进一步降低汽车产业的总体能耗;混合动力车型具有较好节能表现,是传统车型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混动汽车当前供需两旺势头有望延续。

      建议关注:比亚迪、吉利汽车、银轮股份、威孚高科、亚普股份、中国汽研。

      风险提示

      乘用车油耗、电耗限值加严或放松;行业下行压力加大,标准发布、实施推迟。

声明:
  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2.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