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点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点评: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
事件:
2024 年9 月1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根据决定,从2025 年1 月1 日起,我国将用15 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 周岁延迟到63 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 周岁、55 周岁,分别延迟到55 周岁、58 周岁。
政策解读:
延迟退休改革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
本次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改革是自1951 年确定法定退休年龄以来的首次调整,为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主要调整有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二是逐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三是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本次改革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相结合的方式,在统一实施延迟退休基础上,允许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也可以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弹性延迟退休,有助于满足劳动者工作生活安排的多样化需要。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过去70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2023 年我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达15.4%,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面临持续下降压力。本次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调整有利于更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
本次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并以较小的幅度推进可以减轻对于临近退休人群的影响,配套办法还包括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保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基本权益、健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等。
全面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含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养老金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体系核心。在过去数十年里,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 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接近7 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5.7 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3 万亿元,两者合计占我国2022 年GDP 比重约为5.8%。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7月份,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3035 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4239 万人,基本养老保险为国内最广大人民群众老年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第二、三支柱方面,未来可通过提高税收优惠比例、拓宽税收优惠范围以及简化享受税收优惠程序,激励企业和职工更加积极地参与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计划,从而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覆盖范围,提高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全面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优化生育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技术进步放缓影响生产率等。
声明: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来自互联网,文中内容或观点仅作为原作者或者原网站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本站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本站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本站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 本站认真尊重知识产权及您的合法权益,如发现本站内容或相关标识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文章: